我們剛接觸音響的時候,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認識設備、了解功能、學習功能的使用等淺層面上。一開始,當喇叭響了,我們就感到很激動,再后來,不嘯叫了,我們就感到很成功。再后來……,貌似沒有后來!直到現在,很多客戶都把不嘯叫用作衡量音響師的工作是否圓滿完成的標準。每每聽到這樣的要求,我總會一臉愕然,然后就是一陣竊喜,因為我知道我又可以不賣任何力氣就能圓(糊)滿(弄)完(一)成(場)演出活動了。想要系統不嘯叫太簡單了,只要我們毫不客氣的破壞音色,你想讓它嘯叫都難(如何科學處理系統嘯叫問題,在以后的文章里會談到)。
從聲(出聲)到音(美的音色),是音響師從入行到會用,再到讓觀眾獲得聽覺享受,所必須具備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短則兩年,長則十年二十年。如果我們自己和客戶僅僅都是在不嘯叫為最高標準,可能我們在退休時,也只能稱得上是一個聲音操作工,而不能稱之為音響師。
音響師就應該具備一對“金”耳朵,就像歌手必須要有一副金嗓子一樣。如果我們自己都聽不出音色,我們還怎么服務于觀眾和歌者呢?聽力的煉成也不是什么難事,只要我們多聽音樂(當然不能是當下大行其道的MP3),久而久之,我們對正常的音色就會有了深刻的記憶。如果我們愿意抽出時間去聽聽所有樂器的音色,再多去音樂廳聽聽不插電的原生態交響樂,一兩年的時間,我們就能練就成一對金耳朵。
聽力包含了一項重要的聲學術語——頻率。在主觀音質評價里,我們通常說的是高中低音,而在電子設備處理上,我們對應的是頻率。如果不能把聲音中的高中低音轉化為Hz,我們面對均衡器也只能是一臉茫然。頻率越高,表示聲調越高,頻率越低,表示聲調越低。初入行的同行,建議在練習時,可以采用極端的手法,將均衡器的某個頻點衰減15-18dB,就能明顯的感覺到頻率的變化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音樂和人聲是是兩個重要的元素,我們往往更注重人聲的表現力,這是正常的。但我們拿人聲的標準去調整系統是不科學的。人聲的頻率范圍很窄,拿人聲的標準去調試系統,會嚴重影響音樂的動態,在實際聽感上,會覺得干、硬,丟失了細膩的高音和豐滿圓潤的低音。
音響設備去處理音色時,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比如哪個頻點、Q值多少,增益多少,這些都是變量的,需要根據現場的不同條件做不同的處理。哪怕是同樣的樂器,不同的樂手演奏,也是不一樣的調整方式。很多同行往往在“標準”上形成一個誤區,也導致很多人在為不知道一個“標準”而苦惱,其實標準的最高境界是“聽”,聽力正確了,調什么就很容易入手。
所以,聽力是音響師應該具備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養。如果聽力出現障礙,再高端的設備和儀器,也無法發揮正常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