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aha GT-5000黑膠唱盤是一部與眾不同的唱盤,不過這個「與眾不同」并非現在才出現,而是早在1985年,Yamaha 推出GT-2000X(GT 就是Gigantic and Tremendous)時,就已經與眾不同了。現在的GT-5000其實就是當年 GT-2000X的復刻版,不過唱臂已經不是原來的YSA-2唱臂,而是另外設計,但其設計原理是相同的。
GT-2000唱盤從1982年推出一直到1992年為止,整整賣10年,是Yamaha當年末代頂級黑膠唱盤。當時 GT-2000系列有GT-2000、GT-2000L,這二種型號僅是木皮顏色不同,而 GT-2000X不僅體積比前二者大很多,而且搭載的唱臂也不同,可說是GT-2000中最頂級的型號。當年 GT-2000系列黑膠唱盤并非Yamaha自家工廠所制,而是委托日本Micro Seiki 制造。Platter重5.8公斤,直徑374mm (14.7吋盤),比一般300mm(12吋盤)還大上許多。整個唱盤重量34公斤,搭配YSA-1或YSA-2唱臂。
如果仔細比較GT-5000與 GT-2000X,可以發現GT-5000多了一個 33轉/45轉切換圓鈕,還有一個微調轉 速的旋鈕,而在GT-2000上則少了獨立 33/45轉切換,從圖片中看起來好像是跟微調轉速那個鈕放在一起。轉盤本身差異不大,差異最大的就是唱臂本身。GT-5000的唱臂看起來比GT-2000 的YSA-2唱臂簡單許多,但設計原理卻是一樣的,那就是負超距、無補償角、無抗滑、短直臂。
GT-5000的內盤以銅材制成,重2公斤
外盤以鋁材制成,重5.2公斤,施放時要靠二個把手旋入轉盤,小心對準放入
外轉盤直徑350mm,比一般轉盤直徑300mm大很多,可以產生良好飛輪效應,幫助穩定轉速。
負超距、無補償角、無抗滑、短直臂?這有什么特殊嗎?或許您不知道,目前您所看到的唱臂,都是有超距、有補償角、有抗滑、唱臂有效長度至少從9吋起跳的。只有GT-5000、 Viv Lab Rigid Float,以及0 Side Force 這三種唱臂是負超距、無補償角、無抗滑、短直臂設計。以前還有一家名 為RS Lab 的RS-A1也是這樣的設計,其他我就沒見過了。事實上日本橫濱的Viv Lab Rigid Float唱臂并非一定是短臂,他家唱臂有7吋、9吋、13吋三型,其中9吋臂一支就要價6,500美元,不是便宜的唱臂。
有超距(轉盤軸心到針尖之間的 距離Overhang)、有補償角(Offset Angle)、有抗滑(Anti Skating)、唱 臂有效長度(Effect Length)至少從9 吋起跳,這樣的唱臂設計原理最早來 自1938年的Eric Lofgren,1941年H.G Baerwald將之發揚光大,從此成為唱 臂設計理論的基礎。到了1966年,J.K. Steveson的理論也廣泛被接受,這三者的唱臂設計理論成為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或許您要問,除了他們三人的理論,市面上沒有別的聲音嗎?當然有!不過他們三人的理論是最受歡迎的。
GT-5000可以調整轉速,調整鈕特別設計一個美觀的蓋子蓋住,想要拿起轉盤時,要先把這個蓋子拿掉。
GT-5000附贈一個測速鐵盤,還有一個微型日光燈用來照射測速鐵盤,這是很貼心的設計。
GT-5000的唱臂不到9寸長,而且屬于負超距設計,針尖與轉盤軸心距離-17mm。
為何唱臂要有超距?為何要有補償角?為何要有抗滑?這些跟唱臂有效長度有什么關系?其實這幾個名詞都是互為因果、相互牽制、相互影響的,也因此衍生出二個零點(Null Point),也就是俗稱AB二點的唱頭調法。
當我們在裝唱頭時,必須依照原廠給的量規調整,量規上有二個點,唱針針尖必須同時能夠落在這二個點上,這樣才算是正確的唱頭位置,這就是所謂的二個零點調法。為何要調二個零點呢?所謂那二個零點,代表的是針尖在黑膠唱片上循軌時,只有在那二個零點上,針尖與溝槽 的接觸是90度,二個零點之外都是非90 度接觸。到底這90度有什么意義?因為 黑膠唱片在刻片時,刻片刀走的路徑就是由外往內的直線(正切)。換句話說,刻片刀跟漆盤(刻片用的軟膠盤 Lacquer)的接觸至始至終都是90度,而固定支點唱臂在黑膠唱片上的循軌軌跡卻是畫一條弧線,而非直線,這弧線與直線之間就產生所謂的循軌角度誤差。為了要盡量降低循軌角度誤差, 所以才會以幾何計算出二個零點,這二個零點就落在弧線上。
請注意,即使唱針按照這二個零點正確跟溝槽接觸,也僅是代表這二個零點處循軌角度的誤差是0,其馀各處還是有循軌角度誤差。或許您要問:既然如此,何必大費周章?而且這三個人的理論有什么用處?其實,上述三個人的二個零點理論所代表的僅是決定把比較低的循軌角度誤差放在弧線上的哪段區域而已。Lofgren要求的是在二個零點之間的區域失真較低,Baerwald要求的是整段弧線的失真要平均,而Stevenson 則注重內圈失真要低。
說了半天,其實三個人的理論僅不過是那二個零點的位置有所不同而已,Lofgren二個零點的位置是 70.3mm、116.6mm(從唱盤軸心算起),Baerwald的二個零點位置是 66mm、120.9mm,Stevenson的二個零 點位置是60.325mm、117.42mm。也因為三個人的理論產生不同的零點位置,所以當我們在調二個零點時,不能隨便拿量規來調整零點,必須用原廠所附的那個量規,否則您恐怕調到死也無法將針尖同時對準二個零點。
奇怪?為何只有二個零點?難道不能有一個零點?三個或四個零點嗎?如果您畫一條弧線與一條直線,二者之間可以有一個交點,可以有二個交點,不可能會有第三個交點,這就是二個零點的由來。
GT-5000的唱臂沒有補償角設計,整體是一支直臂。
由于沒有補償角,所以也不需要有抗滑裝置,GT-5000的唱臂不需要調整抗滑,只需要調VTA(SRA)。
GT-5000的平衡錘上設有針壓顯示,我以針壓計比較過,相當準確。
如果是一個零點,代表在這條弧線上會有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畢氏定理,直角三角形a平方+b平方=c平方,最長邊c可以視為唱臂的有效長度,次長邊a可以視為唱臂軸心到轉盤軸心之間的距離,如果確定了c與a,自然可以求出b的長度,這b就是從轉盤軸心到第一個零點的距離。
假若是二個零點,意味著要在弧線上畫二個直角三角形,事實上是畫不出來的,只能畫二個非直角三角形。既然不是直角三角形,代表就無法求出二個循軌誤差角度為零的二個零點。不過設計師也很聰明,他們發現只要把那二個非直角三角形補足 到90度,一樣可以畫出二個直角三角 形。假設畫出來的角度是67度,那么只要再補償23度就能夠形成直角三角形,這個23度就被稱為補償角Offset Angle,并且被用在唱臂最前端,形成一個斜角,這就是每支唱臂最前端都會有一個斜角的原因。
補償角會隨著每位唱臂設計師的設計而有所不同,不過大原則是不會變的,那就是唱臂的有效長度如果越長,補償角的角度就可以越小,所以 9吋臂的補償角大于10吋臂與12吋臂, 12吋臂的補償角小于10吋臂與9吋臂,理論上如果唱臂有效長度無限長,那就不需要補償角了。
話說回頭,GT-5000的唱臂前端是直的,也就是沒有補償角。為何不需 要補償角?因為GT-5000唱臂的設計舍棄二個零點的要求,只要一個零點,既然只需要調出一個零點,當然就不需要補償角了。前面說過,只要有唱臂的有效長度,唱臂軸心與轉盤軸心之間的長度,就可以算出GT-5000的那個零點落在哪里?根據畢氏定理來計算,GT-5000唱臂有效長度223mm(次長邊),負超距內縮17mm,可以知道從唱臂軸心到轉盤軸心之間的距離是 223mm+17mm=240mm(最長邊)。利用前述直角三角形畢氏定理,求得最短邊到數字大約88.7186,大約88.72, 這就是GT-5000一個Null Point的位置。一般而言,唱盤會附贈一個量規,讓用家可以把針尖落在零點上,不過 GT-5000并沒有附贈量規,只是告訴用家,負超距是17mm,意思是針尖的位置要距離轉盤軸心負17mm。如果是一般唱臂,針尖的位置可能就是超過轉盤軸心17mm,那就是所謂的「超距」(Overhang)。
GT-5000整部唱盤重達26.8公斤,底座鋼琴烤漆非常漂亮。
沒有補償角,依照理論,也就不需要設計抗滑,因為內滑力是由于有了補償角才產生的。如果要求得嚴苛些,應該說唱頭針桿要跟唱臂軸線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才能真正不會產生內滑力。不過,設計唱臂時,設計者已經假設唱頭的針桿一定是直的而非歪斜的,所以也就不需要設計抗滑裝置。
事實上,這種無補償角、無抗滑的唱臂就是基于去除內滑力而設計的,因為設計者認為內滑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超過二個零點所獲得的好處,所以寧可只能獲得一個零點,也要去除內滑力。
GT-5000的唱臂設計除了想要去除內滑力之外,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短臂。GT-5000唱臂的有效長度是 223mm,也就是8.78吋,比一般常見的9吋臂還短一點。為何不設計成9吋 臂或10吋臂、12吋臂呢?雖然理論上唱臂的有效長度越長,唱針循軌時的誤差角度會越小,但越長的唱臂意味著對唱臂軸心的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唱臂本身的共振也愈嚴重,這都不利于黑膠唱片的回放。二相權衡之下,GT-5000的唱臂才會訂在223mm。
看完以上的敘述,我想您已經了解為何GT-5000的唱臂要設計成直 臂、無補償角、無抗滑、負超距,這并非唱臂設計錯誤,而是采用另外的觀點來設計唱臂。這支唱臂的臂管采用內外二層設計,內層是鋁鍍銅,外層是碳纖維,平衡錘上有針壓刻度,我曾經比較過針壓計與平衡錘上的刻度,結果十分相近,可見平衡錘的針壓刻度不是裝飾用,而是具有實用價值的。原廠附有二個平衡錘,方便用家使用不同重量的唱頭,可說考慮周到。
GT-5000的轉盤直徑比一般唱盤還要大,一般的轉盤直徑是300mm,而GT-5000的轉盤直徑有350mm。設 計成那么大的轉盤有二個意義,其一是提升飛輪效應,使得轉速更為穩定;其二是轉盤最外沿設計成一圈凹槽,方便用家拿起、放下黑膠唱片。GT-5000的轉盤有內外二層,內盤直徑143mm,以銅材制成,重量2公斤,外盤以鋁合金制成,重量5.2公斤,二者相加重量達到7.2公斤,相當重。由于轉盤很重,所以原廠還附有二個螺絲把手,想要把轉盤拿起時,先把這二個螺絲把手旋入轉盤的二個孔中,就可以輕易把5.2公斤的外盤提起。
整部唱盤連唱臂在沒有任何避震情況下所測得的IMD(互調失真),實際上就是檢測整部常盤震動所產生的IMD。
這是轉速測試,顯示GT-5000的轉速是3,14981Hz,測試訊號是3,150Hz,顯示GT-5000的轉速很精確。
這是Wow & Flutter測試,GT-5000的說明書載明是0.04%,我所測的數字是0.0685%,原廠所測得的數字準確。
GT-5000屬于皮帶驅動,采用AC同步馬達,可切換33轉與45轉,也可微調轉速,原廠還附贈一個測速鐵盤,讓用家可以方便調整轉速。一般測速盤是紙質的,考慮到紙質容易變形,所以原廠才附贈鐵質測速盤。不僅如此,原廠還提供測速時所需要的60Hz 閃爍微型日光燈,使用時只要把微型日光燈的插頭插在唱盤背后的電源小孔,這個微型日光燈就會亮起,照射在測速鐵盤上,調整到鐵盤上的黑條紋不會移動為止,轉速就是正確的。
GT-5000屬于硬盤設計,本身沒有彈簧懸浮,也沒有軟質避震腳,純粹依靠本身的重量來吸收細微的震動。假若您在唱黑膠唱片時,可以聽到自己走路時的震動會傳到針尖上,最好為這個唱盤加上有效的避震措施。我曾經用 AnalogMagik與Adjust+來測過簡單的避 震腳、避震膠等材料的避震效果,發現幾乎是無效的。想要讓硬盤有效避震,恐怕需要高級避震臺,或真正有效的臂振材料。不過高級避震臺售價不便宜,如果您不苛求,把GT-5000平穩放好也就可以了。對了,GT-5000備有XLR 與RCA二組輸出端子,假若您的唱放有XLR輸入端子,不妨優先采用。
實際使用GT-5000時,搭配的前級是Yamaha頂級C5000、后級是M5000,喇叭是NS5000。唱頭是Ortofon Quintet Black S MC唱頭,此外還有Yamaha CD-S3000 CD唱盤可供比較。我曾用過 Audio Valve Sunilda真空管唱放,還有 ASR Mini Basis Exclusive晶體唱放,當然主要是以Yamaha C5000前級內建的 唱放線路為主。
老實說,要寫唱盤的器評,對我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內中的變數太多,所以我僅能以介紹方式為之。或許您會說,今天已經有 Analog Magik與Adjust+這類測試唱片加測試軟體,還是無法很客觀的做唱盤器評嗎?器評都是很主觀的聽感,利用上述二種測試唱片與軟體的確可以提升客觀性,不過這二種測試的精度到底有多高我是存疑的。當然,比起全然用耳朵來做主觀聽感的評論,Analog Magik與Adjust+的確可以提供一些測試數據以供判讀,也算是向前邁進一大步了。不過,由于GT-5000的唱放是內建的,所以在用上述二種測試軟體時,我是以外接的那二部唱放為主去做測試。
唱臂與唱頭結合后的共振頻率,圖中顯示水平共振頻率范圍在6Hz-12Hz間,這是很好的數字。
唱臂與唱頭結合后的共振頻率,不過顯示的是垂直共振,范圍在8Hz-12Hz之間,也是很好的數字。
當我以整套Yamaha器材聆聽這部 GT-5000唱盤時,發現聲音表現甚至 比CD還好,好在哪里呢?第一好在小 提琴的委婉甜美與光澤,第二好在聲 音的溫暖與飽滿。我是拿同時擁有CD 跟黑膠唱盤的版本去做比較的。老實說,黑膠放出來的聲音本來就會跟CD 不一樣,因為黑膠還有經過唱盤、唱頭、唱頭放大器,此外中間經過的信號線也不同。如果要論中性,我還是相信CD所聽到的聲音比較中性。問題是,大部分音響迷想要聽到的是能夠吸引他的聲音特質,此時黑膠的魅力就會出現了。
每部唱盤多少都會有不同的聲音特質,每個唱頭更會有不同的聲音特質,再加上每個唱頭放大器的不同聲音特質,這三個關卡就形成不同的聲音魅力。當然,如果搭配、調校不當,聲音也可能會是尖銳單薄生澀難聽的。而經過我的細心調校,GT-5000 應該能夠在正常狀態下讀取黑膠溝槽內的信息,所以讓我能夠聽到迷人(非中性)的聲音。
小提琴委婉軟質
例如我聽那張大家都有的Dorian 「Heartbreak」,發現小提琴的線條飽滿,不會瘦瘦的,而且很委婉,又軟質,高音不會飆出來,可以說越往高處拉,小提琴的聲音線條越收斂;越往低處拉,小提琴的琴腔共鳴越豐富。而鋼琴呢?形體也是飽滿的,圓潤的,不是剛硬的。當然,這樣的聲音特質也可用來描述我用的這個Ortofon MC唱頭。
聽Joan Baez那張「Diamonds and Rust in the Bullring」時,同樣聽第一首,黑膠聽起來有股說不出來的細微軟質彈性,而CD則比較平淡些,鋼弦吉他也比較突出些。如果要比何者比較有「味道」,那當然是黑膠。
當我聽那張著名的Rob Wasserman 「Duet」時,GT-5000所唱出的人聲圓潤溫暖飽滿程度更是迷人,內中的 Bass也是飽滿凝聚又有彈性的,整體音樂聽起來活生感很好,雖然樂器編制簡單,但聽起來卻趣味盎然,一點都不會覺得死板無聊。
高頻內斂甜美
聽RCA那張海飛茲所演奏的布魯赫與莫扎特小提琴協奏曲時,那琴音細致甜潤,水分足光澤夠,拉到高音階處不僅不會飆出來,反而是內斂的。而且無論是小提琴或管弦樂中的弦樂,其線條聽起來都是絲絲縷縷,有一種很迷人的高度解析美感。
當我聽Dean Martin那張「Dream With Dean」時,他的嗓音除了寬厚清晰之外,還帶有很美的磁性。我不諱言,這種很美的磁性也有可能是整套黑膠系統,偶次諧波比較豐富所帶來的聲音美感,但不論如何,黑膠迷想要的就是聲音聽起來要好聽不是嗎?
不會破聲
或許您會擔心,GT-5000的唱臂沒有二個零點,這樣聽起來會不會有破聲?尤其唱到黑膠唱片的內圈時。請不必擔心,我說過,唱片的破聲,不是二個零點沒有調準所引起,主要是唱頭與唱臂,本身循軌能力不足所致。我特別播放魯賓斯坦演奏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來測試,GT-5000從頭唱到尾都沒有出現破聲,您只要把唱針落點準確的裝在距離轉盤軸心-17mm 的地方,再把VTA(SRA)調好,針壓 調好,就不會有問題。至于Azimuth, 由于GT-5000的唱臂無法邊唱邊調整 Azimuth角度,這項調整您就省略吧!
不會吵
最后我聽蕭提所指揮的那張「Venice」。這張黑膠唱片演奏的動態范圍寬廣,細致與狂放的對比巨大,溫柔與猛爆交錯出現,老實說非常適合用來測試黑膠系統調校的功夫。GT-5000唱起這張黑膠唱片呈現很好的解析力,當狂暴的管弦樂出現時,不會有吵雜錯亂的感覺,反而能夠呈現非常好的音場層次。而當唱到細致處時,音樂又能呈現一種細致純凈的美感。顯然,Ortofon這個MC唱頭性能相當不錯,還能搭得上GT-5000唱盤。
最佳選擇
一部黑膠唱盤,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轉速精確穩定、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造精密、調整容易。Yamaha GT-5000從各方面來看都能滿足這些要求。您是否想擁有一部市面上少有的無抗滑、無補償角、負超距的唱盤呢?Yamaha GT-5000無疑是您目前最佳的選擇,沒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