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數字音樂產品是包括眾多互聯網巨頭和創業者一直所青睞的開發對象。但隨著網絡環境和音樂行業的變化,用戶對于音樂消費的習慣也在逐漸改變。這個行業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一位音樂產品社區總監用一種有趣的方式揭示了這種變化。 |
這位音樂產品總監名叫保羅·拉梅爾 (Paul Lamere),他近日在自己的個人博客MUSIC MACHINERY上發布了12個音樂產品在Google Trends上的走勢圖,借助這種用戶對于不同音樂產品的關注程度來讓大家發現數字音樂行業的變革。
以下就是他的產品趨勢截圖:
iTunes:蘋果的數字音樂下載和試聽平臺自2010年開始就進入平穩的發展期,雖然沒有明顯的上升,但也未出現大幅度下滑。拉梅爾預測,隨著蘋果即將在這個月推出自己的流媒體產品iTunes Radio,它的受關注程度可能會上升。
last.fm:這個在音樂領域較早帶上web2.0、社交、個性化標簽的產品自2009年達到頂峰后就一直處于下滑的水平。這個產品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而它背后衰落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產品轉型太慢,太固守于已有的模式;一方面也是后起之秀如Spotify帶來的沖擊。
Spotify:自2009年上線后就一路高歌猛進,快速成長。如今在熱門音樂產品中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其產品對于引領高品質流媒體服務、音樂歌單和訂閱收費模式等產品形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Pandora:數字音樂電臺的代表性產品。其個性化算法和推薦模式飽受好評。自2006年開始出現明顯的增長,但目前也已經處于穩定發展期。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加入數字音樂電臺服務,Pandora也面臨更復雜的競爭環境。
Rhapsody: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老牌音樂網站,被稱為是美國第一個也是當時最大的付費訂閱音樂服務。但是媒體卻評價其為一家生不逢時、過于超前的企業。從用戶關注的趨勢圖也可以看出,這家網站自2009年開始,也一直不斷處于下滑期。
Rido:在線流媒體音樂播放網站Rido經歷過一場轉型后于2011年加入了流媒體音樂市場。雖然面對這Spotify這樣強勁的對手,但該網站憑借其社交功能的優勢,包括與Twitter等產品建立的合作,讓這個產品一直處于穩定的增長狀態。尤其在今年,甚至出現大幅度的關注度攀升趨勢。
Deezer:這家歐洲的流媒體音樂網站自2009年開始就處于穩定的萎縮狀態。
Grooveshark:該音樂服務的特點是基于用戶的上傳和分享,因此曲庫量非常大。一些小眾音樂甚至也能在這里查到。但該產品在2012年達到頂峰后,現在也處于下滑狀態。
Siriusxm:作為天狼星衛星廣播電臺背后的數字端產品,憑借2011年的市場并購整合,自2011年開始出現強勁的增長。在衛星廣播領域的內容和資源優勢讓其產品也一直表現不俗。
iheartradio:自2011年開始出現強勁增長。這款以音樂電臺為核心的產品通過加入不同的標簽,讓用戶在不同的情境下體驗不同的音樂電臺組合。
Google Music:一直處于非常緩慢地增長。雖然2011年和2012年有明顯增長,但最近一年的表現又趨于平緩。
Slacker:自2009年開始出現下滑。雖然其產品形態涉及廣泛,包括電臺、音樂推薦、流媒體播放都均涉獵。但在產品體驗上面還是缺少明顯的辨識,產品形態過于雜糅,使其難以在音樂產品高度競爭的環境下再度脫穎而出。
通過以上趨勢可以發現目前成長中的音樂產品所擁有的幾大共同點:
1.在線流媒體播放關注度高于下載。
用戶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已經越來越習慣隨聽隨播的使用行為,下載需求已經漸漸下滑。
2.個性化音樂電臺成為用戶發現音樂的渠道。
在新的音樂消費趨勢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明顯,而用戶主動發現音樂的動力也在下滑。因此,音樂電臺、音樂歌單等產品形式會成為各大音樂產品的必備形態。但并不是所有擁有電臺和歌單的產品就一定能成功。關鍵還在于產品的辨識度和體驗。
3.音樂產品收費模式依舊待挖掘。
iTunes創造出了音樂收費的穩定模式,但是對于在線流媒體類的音樂產品,它們的收費模式依舊單調,甚至難以彌補成本。目前已經處于一個行業的瓶頸期,受關注度高的產品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驗。
更多相關: 音響
文章來源:音響網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