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希望何時何地都能收聽音樂,數字時代正好讓它變成可能.因而,數字音頻使音樂產業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下,消費者可以接受音樂貿易,以滿足這種即時效應.每一種音頻格式,從模擬到數字,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音樂像在錄音室錄制時一般原汁原味地反復播放.從小樣到壓縮版本,人們總會發現每一種格式都與原音有所出入.當音頻從八十年代初走上數字化道路后,它的確為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這種便利也伴隨著某種犧牲.為了享受這種便利,音樂愛好者不知不覺地損失了音樂應有的質量.
我們為何總是為求方便而犧牲音樂質量?
聲音處理是一門制作母帶的藝術,音樂通過復制流向市場.當你知道幾乎所有你聽到的音樂都是復制出來的,很多時候甚至是復制再復制,你是不是會對原始的錄音產生好奇?如果不是的話,你又怎么會跑去看你喜歡的樂隊現場演出呢?這就是聲音處理的魅力--帶給你想要的體驗.
音頻數字化
從模擬到數字的轉變,去除了模擬電路和設備造成的噪音和扭曲,也使音頻更容易儲存、傳輸,以及近年來興起的,更容易在網絡上串流傳播.雖然數字格式更利于音樂儲存,但它卻不是信號處理的明智選擇--它把實體的音樂轉變成程序化的數字序列.隨著高清晰度和更豐富的傳輸系統的到來,數字時代也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選擇.可是,消費者的需求使便利性成為音頻發展的頭等大事.這根本不是一場數量與質量的戰役,而僅僅是可達性的.
在數字的世界里,我們有太多的設備和傳輸方式都在用殘碎的聲音折磨著我們的耳朵.你有沒有留意過你的手機、家庭音響、網絡或藍牙傳送播放出來的音樂有什么不同?又或者,當你把電臺上聽過的音樂下載下來后,聽起來有什么不同?光是調整你的設備或音頻設置可能于事無補.現在市面上各種各樣的設備都有著不盡相同的缺陷和音頻處理方式.
音樂真正需要的是:質量與便利性并重
這并不是一個新的問題.早在五十年代,母帶工程師就開始降低音樂的質量來滿足市場需求,讓音頻有著更大的播放音量.音樂廠牌和制作人認為越震耳欲聾的音樂就越好,或者說,它越可能被聽眾播放并享受其中.很不幸地,時至今日,這種觀念和做法依然沒怎么改變.
人們在乎他們喜歡的音樂,而且他們可以同時擁有質量和便利性.蘋果公司似乎也這么認為,今年他們刪除了Master for iTunes板塊,以讓音樂人和聲音工程師能發布他們想要的音樂.
盡管音頻格式在進步,聲音處理依然依賴傳輸的準確性--音箱或者手機,還有收聽的環境.音箱需要播放出更真實的聲音,并為特定的環境研發不同的類型,比如戶外或便攜式設備.質量則取決于更多的因素,包括改善驅動程序和產品形式,以提升原始錄音的復制效果.音樂產業中的專輯制作人是我們最重要的耳朵,他們的判斷決定了我們聽到音樂的質量.
數字時代帶來的挑戰中,最困擾我的便是這么多的音樂人都在為可達性而奮斗,但其實他們更需要重視的應該是質量.是的,音樂能讓更多人聽見關系到版權費的多少,但在聲音質量上的犧牲又會影響到多少音樂人呢?這在數字音頻上幾乎還是一個不受重視的領域,如果音樂人和聽眾能把關注度轉移到音樂體驗上,他們將會收獲更多.
當科技和產業都共同為此努力之時,他們將以逼真的聲音重新定義音樂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