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數字調音臺開始產生。1980年,EMI公司已經生產了一臺數字調音臺,伴隨著AMS Neve和Capricorn調音臺和后來索尼公司的OXF—R3 (Oxford)調音臺的誕生,標志著數字調音臺時代的到來。但在專業音響領域,雅馬哈是數字調音臺的發明者,1987年雅馬哈發布了全球業界第一臺數字調音臺DMP7,是數字調音臺領域的開拓者與領跑者。1994年上市的ProMix 01是第一臺小型的數字調音臺,由此在數字音頻行業雅馬哈一直引領著業界潮流。90年代,出現了運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全數字化調音臺,它不僅能進行音量調整,而且能設定參數、(頻率)均衡和矩陣分配,具有存儲、再生所有操作過程的機能。現在,數字調音臺已經廣泛應用到了各個領域,數字化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 |
在早期調音臺都是單聲道的非常簡單, 調音臺只有很少的輸入和單一的輸出。調音臺實際上也很小, 因此它非常容易操作,伴隨著多軌錄音軌數的增加, 調音臺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大, 以適應不斷增加的輸入信號數量和監聽通道數量。在60年代后期,隨著16軌錄音機的使用,調音臺的控制表面已經有了這樣的傾向:一邊是輸入組件,另一面是監聽組件。在80年代, 調音臺的尺寸還在繼續增加。當2臺24軌錄音機被同時用在同期錄音時,32軌,48軌錄音機出現了。演播室里的調音臺在十年里以平均每年增加3到4個通道模塊的速度在不斷地增加。在90年代初期, 調音臺有80個通道或更多(變得有五米寬)并非是一件異乎尋常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