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處理得當,最好的混音就能產生真正的空間感、透視感和深度感,從而提升音樂和聽眾的體驗。工程師們可以利用多種技術,在此探討如何讓混音傳達出真實空間和表演的完整維度。更深層次
過去 60 多年來,錄音技術一直在努力提高清晰度和可懂度等所有好的方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有時卻犧牲了錄音元素中的一些對比,而這些對比正是吸引人聆聽的原因。
仔細想想,任何混音都能喚起真實演出的印象或形象,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牽強。即便如此,這正是最好的混音所能做到的。混音并不像一排排書本,它似乎可以前后延伸并橫跨全景,給聽眾的耳朵以探索和參與混音的空間。這將帶來更豐富的體驗,比單個耳塞或揚聲器可能帶來的體驗更好。
從私密的演出(或錄音室錄音!)到交響樂廳,工程師都可以利用他們的媒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我們談論的絕對不僅僅是混響。在此,將介紹一些方法,幫助立體聲音樂混音呈現深度和透視感。
電平和動態元素的層次是任何混音的固有因素,以至于人們很容易忘記它們在傳達深度方面的作用。雖然將小軍鼓和踢踏鼓混音時聲音高亢響亮很常見,但這也是一種暗示它們與人聲存在于同一平面上的方法。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人聲在混音中仍然自然地處于 "最前端 "的位置,反映了它們在實際演出中的位置。在需要真實感的地方,電平可以反映出這些現實生活中的關系。然而,某些音樂風格更注重節奏感,因此較稀疏的編排會讓鼓聲和人聲共存于前方。
事物的本質越接近,它們就越有活力。手鼓或振動器在靠近麥克風或遠離麥克風時,聲音可能會變大或變小,但向后移動時,聲音會更加均勻。工程師的藝術在于讓聲音元素充滿活力,在保持一致性的同時將它們放在最前面;如果壓縮過多,可能會使聲音的動態減弱,距離拉遠。是的,你可以將壓縮聲音的推子推高,以達到效果,但自然而然地,近處的聲音會更響亮、更有活力。
音調
一個眾所周知的聲學現象是高頻阻尼或在空氣中的損耗;距離越遠,聲音就越暗淡(在一定程度上--聲音永遠不會完全衰減)。聲音變暗的程度還取決于溫度和濕度等因素,但任何損耗都會表現為輕微的滾降,而不是巨大的截斷。麥克風的類型和位置(稍后詳述)可根據需要增減高端音效,而對于其他音效,則有大家最喜歡的修正器:均衡器。每八度斜率為 6 分貝的緩和擱架是模擬高頻損失或恢復聲音亮度的好幫手。
要想使混音達到最真實的效果,使用 Sound Particles' Air 這樣的特殊解決方案可以更精確地完成工作。它的工作原理是輕柔的架子,但它可以控制距離、濕度和溫度,適合沒有時間在哈佛大學計算數字的工程師。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距離比錄音室更遠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真正明顯的滾降。
環境
大多數工程師都知道,環境不只是一種效果,它在營造聲音與聽者距離的印象方面非常重要。除了我稍后會介紹的捕捉環境之外,在混音中還有大量的音頻插件混響可以喚起距離或更近的感覺。
聲音非常接近的元素可以從極少或沒有氛圍中受益。更遠的聲音可以被推到一個假想的大廳的后面,這對絕大多數音頻插件來說都很容易做到。可以說,真正需要細微差別的地方,是那些需要看起來介于前方和后方之間的聲音。最好的混響效果遠不止是房間或大廳的一抹亮色,而對于需要聽起來更靠后一些的聲音,混響的早期反射及其逼真度才是關鍵所在。
聲音的 "臨界距離"(反射聲比直達聲響亮的點)可以在沒有真實聲學參考的情況下通過耳朵來判斷。不足為奇的是,在反射能量較多的熱鬧空間中,這個距離離聽者更近;反射越少的環境,這個距離就越大。而在另一個極端,在一個完全消聲的空間里,由于不存在氛圍,所以也就沒有氛圍可以取代。
寬度
立體聲錄音可以使錄音更加逼真,并具有深度感,這一點我稍后會講到,但將類似的原理應用到現有聲音中,可以使立體聲技術成為調整混音視角和深度不可或缺的技術。
回想一下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觀察事物的方式,物體越靠近就越寬越大,而 "消失在遠處 "則是我們都親眼目睹過的。更進一步說,我們的立體視覺在近處看到的圖像差異更大,而在遠處看到的圖像差異更小,從而幫助我們確定棒球或大型捕食者的距離。
最簡單的方法是,將單聲道音源平移得更寬,可以讓它們看起來 "更大",聽起來更近。此外,將聲音逐漸向內拉向 "消失點",也有助于將聲音推回遠處,尤其是與前面提到的一些光譜和氛圍技巧相結合時。
寬度音頻插件可以在控制立體聲音源的視角方面發揮作用,但要記住,變窄通常比變寬更容易。在理想的情況下,錄音本身已經具備了所需的所有寬度,或許還能保留更多寬度。可以拉伸較窄的立體聲元素,但始終要在單聲道中進行檢查。這也適用于大量的寬混響。
對于耳機聆聽者來說,雙耳錄音具有不可思議的真實感,但使用專業工具仍可在混音中對傳統錄音進行處理,以獲得類似的效果。例如,Wave Arts Panorama 7 可以在物理空間中復制 3D 聲音傳播,其方式與真實的雙耳錄音類似。它采用了基于頭部相關傳遞函數(HRTF)的雙耳合成技術。
終極方法
對于某些風格的音樂,如爵士樂或古典樂,獲得深度和透視感是錄音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正確的音源,在正確的房間里,在正確的位置使用話筒錄音,音調、氛圍和寬度都能合力提供標準的真實透視效果。
雖然這聽起來有點低級,但不僅是移動話筒,表演者本身也可以用來調節平衡和透視。話筒類型也會影響音調--對于需要稍稍靠后的聲音來說,超亮話筒是否是最佳選擇?這對于單聲道灌錄來說很容易理解,但對于較大的音源來說,立體聲錄音才是真實感和深度的真正之友。立體聲有一些影響音調、氛圍和寬度的注意事項,如何平衡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真正的錄音藝術之一。
將陣列移近會夸大正面聲音的親近感,使其優先、寬廣和更加干澀。向后移動則恰恰相反。這只是假設陣列有固定的角度和/或間距。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通過實驗和聆聽來相互調整。近重合陣列的調整余地尤其大;例如,進一步向內調整角度并增加間距可以在不縮小捕捉范圍的情況下使捕捉變干。就像音頻中的很多東西一樣,改變任何東西都能改變一切!
還有其他問題嗎?
可以這么說,將聲音后移通常比將它們踢向前方要容易得多。消除氛圍比增加氛圍更難,頂部削減通常比頂部提升聽起來更有說服力,而人為增加寬度幾乎永遠比縮小聲音聽起來更好。有時,最好是通過將其他東西收回來使某些東西向前推進。
無論是在錄音中,還是在混音中,或者希望兩者兼而有之,都可以利用音調、氛圍和寬度的三位一體來創造深度感和透視感。對于某些錄音而言,這幾乎只發生在麥克風上。而對于其他一些在比大多數空間都要干燥的地方錄制的錄音,則可能需要主要在混音時采用更具創造性的技術。
歸根結底,在音調、氛圍和聲音的寬度之間建立和保持一種關系,會使錄音效果更上一層樓。這樣,混音就能呈現出真正的立體感和透視感,將聽眾帶到另一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