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好最近在深圳和行業的小伙伴們交流了一些對于開放式耳機和智能眼鏡的聲學方案;就以這次技術交流的資料分享給大家吧。
首先還是談談我對近耳聲學重放的理解,參考下圖:
作為聲學應用的一些典型場景,近耳設備距離人耳的耳道口通常在1cm~5cm;考慮到典型的環境噪聲通常在45dBA(房間)~75dBA(戶外),建議保持不低于10dB~20dB的SNR和合理的動態范圍,因此對于重放聲壓級建議設定在35dBA~95dBA。
相比較為飽和和平靜的傳統TWS耳機設備,近耳聲學設備最近仍保持著不低于50%的年復合增長;參考高通公司最近今年發布的調研報告(2021,2022,2023),可以清晰的發現,Comfort in the ear (耳佩戴舒適性)已經上升到第一位,超過價格這個因素了。
與傳統TWS耳機的壓力場聲重放或近似壓力場聲重放不同,近耳聲學設備的重放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低頻部分近似于自由場輻射,隨距離增大SPL衰減;
高頻受耳廓反射,開孔聲輻射指向性和相干疊加影響大;
外界環境聲對低頻感受影響大,需要考慮掩蔽現象;
佩戴情況對左右耳一致性聽感影響大(主要體現在中高頻,低頻受心理聲學影響差異可以放寬);
聲壓級,相位一致性要求高(尤其對于中高頻部分),對聽感影響大(ITD,ILD)
重放音量和漏音(考慮到私密性)需要做平衡規劃
設備如果包含骨傳導振子,可以振動激發皮膚,肌肉組織輻射空氣聲
很難實現較佳的ANC功能,但是有技術可以改善噪聲環境下清晰度
目前我們在市場上可以找到幾款典型的近耳聲學產品,Ambie(也是SONY投資的公司);SONY的LinkBuds;BOSE的Sport Open Ear Buds ;以及Shokz(韶音)的Openfit:
網絡上關于這幾款耳機的評測報告很多,大家應該可以很容易檢索得到。我陸續購買了這幾款耳機,后續也會再對這幾款單獨展開介紹和分析其聲學特性和設計上的亮點。
總得來說,未來幾年,相關形態的產品應該會層出不窮,回到開篇提到的幾個趨勢,舒適度,音質,續航,我們還能做些什么呢?我想,以下幾點先在此提出供大家參考吧:
人因工程,CMF
單機重量,<5g,<10g,…….
頻響曲線對佩戴的自適應
相位補償,空間聲的準確度
高靈敏度單元的開發(等響度下的功耗)
除了這些,應該還有,
設計仿真,聲場仿真
評測技術,寬帶人工耳,聲學相機
單元一致性,對環境溫濕度變化的敏感度
跌落沖擊的可靠性
多傳感器融合,健康監測(產品功能定義上的,加法 vs 減法)
定向聲場(MEMS技術,超聲定向技術,或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