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論視訊及燈光部份,其實音控人員(Sound Man)的專業與否,是一場音樂會好壞的關鍵人物。
音控臺是整場音樂會舞臺的擴聲心臟,它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混合,平衡和添加效果,聲音的來源。多個控制臺,可用于在一個單一的聲音增強系統的不同應用。音控臺必須位于正面操作人員可以看到在舞臺上的動作,聽到揚聲器系統的輸出。
有些演出人員對于PA音響收音工程的步驟和工作模式不太了解,便容易在演奏時遇到問題不知如何克服。比方說聽不到自己演奏的聲音,常常不明白到底是監聽喇叭(Monitor)的問題,或是收音麥克風出問題,還是自己的樂器輸出有問題,而鼓手會懷疑是不是自己打鼓的力道輕重不恰當所導致。所以樂手、鼓手、歌者與音控人員保持愉快良好、開放性的互動合作關系是很重要的。
基本上演唱會有分硬件和軟件兩項工作型態的人員。
硬件上包括搭建舞臺及音響、燈光的設備工程人員,如舞臺架設工程師(負責執行舞臺設計案,包括舞臺本身、燈光、音響的架設、搭建及拆除)、現場燈光師、音控師、舞臺總控等。
而單就音訊而言,音控人員必需了解每樣樂器的音色帶寬,以其專業收錄每樣樂器的聲音傳送至音控臺,再過濾噪聲干擾后輸送聲音出來。
有些當紅的大團巡回表演時有陣仗排場,除了有幾輛貨柜車才裝得下的專屬燈光、音響器材、舞臺搭建設備及必備的樂器效果器等之外,身旁總包圍著經紀人、私人助理、造型師、技師團、甚至還有專屬保鏢團等,再加上許多的工作人員。
一、音控摘要
PA 系統
PA的定義:所謂的PA從不同專業層面理解有所不同,Professional Audio或Public Adress,也就是公共廣播,PA的要求就是用高效率音響傳達訊息給聽眾,所管的只是聲音有傳遞出去,有被聽眾所接受到,至于好不好聽就沒有特別要求了。
要有好聽的聲音,因此出現了分音路高音質高效率的揚聲器,讓演唱會的聲音可以更清楚且不失真的傳到聽眾耳朵。
再來就是監聽系統的誕生,在以前是沒有監聽系統的,所以樂手很難聽到自己的聲音,而監聽系統的出現等于給了在臺上表演的樂手另一對耳朵,讓他們可以清楚地聽到自己的聲音。
早期的音響沒有SR,因此演唱會上的音控師做的工作比較像是SR而不是PA(Public Adress),因為他們是要把好聽的聲音傳遞給聽眾,而不是單純的把聲音大聲地播放出來而已。而表演當中P.A.人員卻對這些并非從頭到尾一直存在的聲音渾然不覺缺乏敏感,也都可能大大影響到整體演出的水平。
SR系統 (Sound Reinforcement) 音效強化系統
隨著時代潮流與科技的進步發現了以往的PA系統已經不符合聽眾高層次的需求了,因此才有SR強化聲音的角色出現,SR的要求就不是單純的把聲音傳遞出去了,但可能是因為SR的觀念比較少人知道。
除了讓每個正在演奏中的樂器都盡可能能夠被清晰聽見在走什么旋律聲線之外,每個段落該特別強調什么樂器的表現,哪一小節輪到誰站到前排Solo,她的聲音就剛好適時地被推出來,這就已經需要先有一定程度的熟悉了。
光是在舞臺上送到樂手耳中的監聽喇叭中,每個樂手彼此要求需要聽到哪些樂器音量的不同比例,就可能直接影響到樂團在臺上會不會因為聽不清楚某些聲音而導致掉拍或走音的重大失誤了。而臺下會眾所聽到的聲音,都是音控臺將領會者、演唱者、貝司、爵士鼓、鋼琴的聲音訊號都以最適當的比例,傳送到所有會眾。
臺下喇叭的輸出是為教會會眾服務的,是所有人、樂器努力及技術結合的總呈現,在決定各種音源取舍的次序上,會定為定一優先考慮,此原則至為重要,各種問題的解決,也優先考慮此原則。
臺下喇叭只有輸出,少有輸入媒介,很少造成音控問題。臺上喇叭是臺上敬拜團各成員(主領、伴唱團、各樂器樂手樂器)的輸出 ,數個麥克風則是輸入工具。
基本喇叭音源介紹:
1.臺下喇叭(會眾喇叭):臺下會眾聽音空間需要 的優先性考慮,一般來說音控手滿足各方需求的優先次序為:會眾>主領>其他人的需求。
2.臺上監聽喇叭+樂團喇叭:麥克風→混音器(Mixer)→臺上喇叭→(其中部分聲音進入原來的)麥克風。
3.全臺 =臺上+臺下喇叭:因喇叭的不同,自然形成2個相對獨立聽音空間,分別是「臺上空間」及「臺下空間」。
此二空間的區隔經常造成音控問題的溝通不良。簡單的說,「臺上空間」某人聽不到自己的聲音,不代表「臺下空間」的會眾聽不到某人聲音,有時甚至可能會眾認為那個「臺上某人的聲音」音量已經過大,需要減低音量才對。
二、常見收音種種
一般音源導線超過約6公尺訊號就會開始耗弱,而經DI Box以后出來以麥克風的線接3 ~50公尺都不會失真,況且又有一個輸出導孔到AMP(樂手自己的喇叭), 可以當自己的監聽用,即使調再大再小聲,也不會影響進PA的聲音。
所以,一兩千塊的DI Box是樂手可以考慮的!!PA的基本架構是在臺上收音,然后經由一個很長的接線,叫做Snake送到音控區的混音器,此時音控可逐一調整各個樂器的音量,音色,接什么效果器,要不要錄音......等等。
然后將處理完成的訊號,分別傳送給音控區的主擴大機和監聽喇叭擴大機,而主擴大機傳送訊號到主喇叭(聽眾所聽到的),另外監聽喇叭擴大機傳送訊號到臺上的監聽喇叭(樂團樂手所聽到的)。
那另一種收音方法就是用麥克風架在每個樂手的音箱外放著收音,這樣的音效比較混濁沒那么清楚,而且會導致某些樂手的因為聽不太清楚自己的聲音就私自調整自己的音箱。
這樣可是會影響到音控臺好不容易調整好的環場效果,因為這樣的主控權卻在樂手而不是音控臺,所以即使有突發狀況,音控臺也調整不到啊!
麥克風的使用:
有線麥克風,大多定向性不佳→ 敏感度【sensitivity】要調低,嘴盡量靠近麥克風。
無線麥克風,大多定向性較佳→ 嘴可以離麥克風遠一點,敏感度【sensitivity】要調高(降低噴氣爆音)。
個人音質調整用EQ(Equalizer均衡器):
改變音色的快捷方式,比較常用于外場。但正本清源之道在于改變麥克風的:
1.角度
2.距離或把麥克風換掉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三、其他
在較大的場地表演:所有的樂器(包括鼓)的聲音都會經過PA再送出來,所以現場的聲音是由一到兩個音控師所控制。
監聽部分可以在舞臺邊獨立完成,可以隨時配合樂團的需要。而絕大多數都是靠2位以上的音控人員來完成。
一個負責外場的聲音(臺下的Balance),一個負責內場(臺上的Balance)。再更大一點的場地,甚至可能會有好幾個內場音控,讓每個樂團成員都能獲得各自需要的音場。
在小型的場地表演:如果在小的表演場地表演的話,有時候只有收歌者的聲音過到PA,其他樂器的聲音沒有再經過PA,也就是說現場聽到的聲音大都是由樂器本身或是音箱所發出來的。
音控師會在整個表演的過程中,隨著音樂的變化隨時調整樂團的整體平衡,大部分的音控師都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水平。試音的時候他們必須一一檢視每個聲音,而試奏的聲音必須依賴優良的音控人員調整到最佳的狀況。
音控必須以會眾的立場來調音,因為樂團的意見雖然是重要的參考,但若令會眾不舒服,就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
發音始終不準的歌唱同工,或是拍子不穩、和弦常彈錯的樂手,可以減低他的音量(甚至關閉),以避免影響整體演出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