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歐洲歌劇的誕生地。17世紀以來,歌劇業不斷發展,對世界文化藝術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意大利目前約有800家規模各異的歌劇院,伴隨著近年來國家經濟不景氣,政府撥款減少,歌劇業在藝術生產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問題凸現,歌劇作為主流文化的地位和影響力有所下降。
意大利歌劇院在傳統上主要依賴政府撥款生存和發展。2015年,意大利文化部對歌劇院的撥款減少到1.83億歐元,而且改變了撥款辦法和標準。之前,60%的撥款用于人員開支。政府為了促進劇院提高創收能力,經費的50%根據上半年演出場次發放,25%用于推動劇院尋找贊助商,另25%用于提高演出質量,由文化部組織評審委員會進行評定后再發放。私人贊助商要想在劇院董事會里保留席位,就必須拿出相當于國家財政撥款5%的贊助額。歌劇院負責人的壓力增大,必須從政府資金的保管者、使用者向歌劇院經理人的角色轉換。
政府整體撥款下降后,大中城市的歌劇院尚可以找企業合作,小地方歌劇院受財政削減的沖擊更大,也難找贊助。經營狀況較好的有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威尼斯鳳凰歌劇院和都靈皇家歌劇院等,他們的經驗對業界不無借鑒。
重視當代作品
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注重現代作品的創編和演藝科技的提升,并充分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市場營銷。劇院率先把座位背后顯示屏的字幕翻譯成多種語言,方便了不懂意大利語的觀眾。2015年米蘭世博會時舉行了當代歌劇《CO2》首演,這部劇反映的是氣候變化和人類對地球應有的責任,巧妙地契合了世博會主題“滋養地球,生命能源”,演出過程中場景和視頻切換較快,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獲得一致好評。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威尼斯鳳凰歌劇院利用地處旅游城市的優勢,開發適合游客的項目,增加收入。他們將傳統的演出季擴展到全年,周末每天演三場,都是知名度高、相對通俗的意大利歌劇如《茶花女》《托斯卡》等。同時更新劇院網站,方便游客臨時性購票。2014年售出的14.5萬張演出票中,10萬張是外國游客購買的。2015年全年演出200多場,比2009年增加了近90場,對于這家財政預算500萬歐元的歌劇院來說,已是不小的收獲。盡管業界和資深歌劇愛好者對旅游演出的水平持有不同看法,但是鳳凰歌劇院管理層認為,應當轉變傳統觀念,搞活歌劇演出業務。
加強與企業界合作
都靈皇家歌劇院所在地都靈是意大利的重要工業城市,曾是菲亞特汽車公司總部。120多年前,著名歌劇《波西米亞人》就在都靈首演,至今它還是世界上票房最有保證的歌劇,但是一直以來該地汽車的品牌遠大于文化的。2007年上任的音樂總監諾塞達發現,劇院樂隊和合唱隊潛力很大,但是缺少動力。為改變這種狀況,他們開始的做法是制作錄音、發行DVD、聯系海外巡演。
諾塞達發現劇院缺少贊助和慈善收入,受到英國和美國模式的啟發,決定說服歌劇院高層去找企業或私人談贊助,盡管那是件相當困難的事。去年底歌劇院的北美巡演就由一家食品企業贊助,今年10月新版歌劇《波西米亞人》的贊助商里,包括最大的銀行聯合圣保羅銀行、某航空航天集團等四家企業。
再如,2014—2015年演出季推出的亨德爾歌劇《朱利奧·愷撒》是巴洛克時代的作品,在意大利并不流行,但是法國著名導演佩利執導的這部劇,強化了舞臺視覺層面的現代感,讓年代久遠的歌劇貼近當代觀眾,吸引了普拉達和法伊這樣的知名企業贊助。該歌劇院15%的收入來自企業贊助和慈善,使劇院有能力策劃更多的海外巡演。他們將參加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要在世界范圍內打響知名度。
著力培養歌劇接班人
意大利歌劇幾百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意大利演員在演出歌劇方面已沒有太大的競爭優勢,而且后繼乏人。雖然前些年出現過帕瓦羅蒂、波切利這樣的世界級著名歌唱家,但是一些優秀的意大利歌唱家并不廣為人知,不少年輕演員依然滿足于擁有天生的好嗓音,缺乏全面的表演能力,也不愿意去學習提高。羅馬歌劇院認識到了培養年輕演員的緊迫性,一年前開辦了年輕藝術家培養項目,288名年輕演員報名參加。該項目的宗旨是推廣意大利歌劇,同時展示意大利人仍然具有歌劇創新能力。
大力開拓國際市場
都靈皇家歌劇院在美國巡演時,《紐約時報》著名音樂評論家安東尼·托馬西尼觀看了他們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出后,稱贊其演出是“近年來紐約演出市場的歌劇亮點之一”。巡演提高了都靈皇家歌劇院在北美的影響力。
中國歌劇市場是意大利歌劇業關注的重點。業界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強勁,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和投入水平有目共睹。單從歌劇方面來看,中國是當今世界上關注度最高的國家,這些年中國的劇院數目不斷增長就是證明。
都靈皇家歌劇院與中國國家大劇院展開了合作。2014年,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2015年9月上旬,雙方聯合制作了圣·桑歌劇《參孫與達麗拉》在北京上演,中旬,國家大劇院原創歌劇《駱駝祥子》赴意大利都靈、熱那亞和佛羅倫薩演出,中國故事和中國原創引發了前所未有的中國歌劇熱,成為意大利人民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