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傳統的、基于聲道的回放技術,雖然在聲音的音色、動態還原上均有著優秀的表現,但聲像在360° 空間內的定位問題卻由于回放制式等的限制,很難達到完美的聲像定位及精確還原的效果。但WFS波場合成技術的出現,卻能夠將聲音的定位提升到非常精準的狀態,由此解決這個關鍵性難點問題。而運用 “四維全息聲”(3D Sound)技術所組成的聲音系統,便是基于波場合成技術原理,不僅僅克服了這一難題,更將帶給人們革命性的、真實自然、仿佛“觸手可及”的極致全息聽音體驗。
波場合成(Wave Field Synthesis,WFS)是一種全新的聲音回放技術。
聲波在空間的分布狀態稱之為波場。波場合成使用揚聲器陣列,通過WFS的3D算法,可以合成出任意時刻的波場。也就是說,通過波場合成進行聲音的回放,整個聲場的分布是精確真實合成出來的,這有別于心理聲學范疇的虛擬聲像。這一概念首次公開提出于1988年,荷蘭代爾夫特(Delft)科技大學(T.U.D.)的聲學和地震學權威A.J. Berkhout教授以及他的團隊。
惠更斯原理
波場合成技術的原理源于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Christian Huygens,1629~1695)于1678年提出的“惠更斯原理”。
惠更斯原理表明:空氣中任意波前上的各點,都可以看作是新的子波源,其后的任一時刻,這些子波源發射的波前的包絡線,就是聲波在這一時刻的新波前。
若用聲波來描述,如圖1所示,一把小提琴發出發散的聲波,其中的任意一道波前可以看作是由無數的子波源組成,這些子波源散發出新的波前,在任一時刻所有子波源波前的包絡線,就是小提琴聲波在這一時刻新的波前。
波場合成即是運用“惠更斯原理”,使用揚聲器陣列替代波前上的子波源,通過WFS的算法,合成出聲波分布的狀態。如圖2所示,同時演奏兩把小提琴,兩把小提琴產生各自獨立的聲波分布,這一綜合的聲波分布狀態(波場)可以通過揚聲器陣列,由WFS算法實時處理,播放子波源的信息,合成所得。
綜上,費迪曼遜四維設計了一套基于波場合成技術的四維空間聲音系統——“四維全息聲”系統。首先,其通過WFS波場合成方式的回放,令真實聲源的波場特性可以得到完全的體現,這是由于聲波分布的狀態是由揚聲器陣列組成的子波源真實合成出來了。其次,這套“全息聲”系統,通過陣列音箱回放,進一步實現了聲音的“全息”定位——即在聽音區內再無“皇帝位”,使得聲音在“三維(3D)+時間軸”的“四維空間”內精確成像,而不再僅停留于平面,最終重現自然、真實的聲場環境,帶給人們仿佛“ 觸手可及”的極致聽音體驗,進而達到了諸如立體聲、5.1聲道及基于聲道的環繞聲等傳統方式無法實現的聲音效果。
換言之,該技術實現了聽音區內的“聲像點”可以于空間中任意“恒定方位”進行定位;同時,聽音者所聽到的聲音也可被“恒定方向”;此外,該技術還可以實現任意聽音空間內的“聲路徑”的移動。
從單聲道到立體聲、再到環繞聲,每一個階段都是聲音行業的一次突破,而“四維全息聲”也將會引領聲音、音頻行業實現的下一輪“變革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