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客的涌現,就是李克強總理“萬眾創新”的生動體現。這在IT領域、消費電子領域已蔚然成風,著實讓產品的技術含量、功能、外觀和使用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同時企業的競爭優勢凸顯,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都說音響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幾十年來,可以說沒有一項顛覆性的技術涌現,大多是基于傳統的理論與模式。但即使這樣,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少新的技術、新的解決方案與音響技術不斷融合,大到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小到軟件技術、觸摸屏技術、無線技術等,都在不斷改變著傳統音響的技術生態,使得專業音響與時代的應用相結合,產業才能不斷地發展壯大。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相較其他行業,音響行業總的來說,新技術匱乏、應用水平低,產品智能化程度不高、與應用脫節,產品從技術到外觀雷同等是不容回避的普遍現象。
于是筆者想到了如何構建一個適宜創客成長、大膽創新的體制、機制問題。
有人說,我們不少企業不都是有研發部門的嗎?沒錯,不少企業中搞研發的還是行業專家、精英呢。可是,實際上要么是企業體制、機制落后使他們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出成果;要么是這些人缺乏創新的激情;要么是這些人脫離實際等等,使得前面所述的情況大量存在。
在我看來企圖用簡單的模仿、跟隨國外的技術混日子,這與當前國際潮流和企業發展來說,無異于是慢性自殺。
而創客就大不一樣了。它們少受體制、機制的束縛,天生具有創新的基因,又處于產品應用的前沿,更主要的是它們具有創新的激情。
這些優勢使得他們在產品的創新、技術的先進性、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競爭力。因而對音響行業來說,特別可貴。
近十年來,音響行業的發展告訴人們,如今音響技術及產品與IT技術、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不斷加深。而這些正是創客們最集中最為活躍的領域,也是他們大顯身手的地方。這就啟發我們,音響行業的企業家們,要適時趕上這趟創新的列車,大力營造適合創客生長的空間,引進、培養和大膽啟用他們,從體制、機制上來一個創新。這樣創客們才會才智涌流、創新不止。
當然,企業創新也不是簡單的一件事。不是有人說“創新是找死,不創新是等死”嗎?也許音響行業面對的局面就是這樣嚴峻,尤其是,我國經濟下壓力加大,行業發展減緩、企業成本高企的當下,創新的成本付不起啊。但我還是要說,找死比等死好,至少我還有希望,至少還有活的機會。
國內外企業這方面的正反案例足以讓我們警醒:美國的柯達公司、芬蘭的諾基亞公司,以及美國蘋果公司、我國小米公司等。背后無不存在創新的問題,事關企業的生死存亡。
創客大顯身手,企業大有希望。讓我們呼喚音響行業的創客大量涌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