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參與這次活動的14支藝術團隊均來自當地民間,到今年底,這14支隊伍將為石柱縣214個行政村(社區)送去964場演出。
這只是重慶市實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縮影。事實上,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演出服務是重慶市近年來立足群眾需求、創新投入模式,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探索出的好辦法。
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全市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了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不斷豐富。然而,作為“大城市帶動大農村”的年輕直轄市,重慶公共文化服務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的發展還不均衡;同時,由于沒有充分調動起社會力量,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的提供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常常產生文化服務產品與群眾需求“不對路”的情況,導致財政投入沒有發揮應有的效用。
為解決這些問題,2014年初,重慶市政府及文化部門借助該市統計局民調中心的力量,分別在巴南區、墊江縣等地開展了社區、行政村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1.94%的社區居民最喜歡送演出進社區,68.89%的農村居民最喜歡送演出到農村。
依據這一結果,重慶市及時轉變思路,改變了過去由政府大包大攬提供服務的模式,實行財政分級負擔,向社會文藝團體購買演出。重慶市文化委員會與重慶市財政局共同制定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演出服務實施方案》,明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重心在基層,以文藝演出的形式為主,增加基層文化產品供給量。要求市級每年為區縣(自治縣)購買公共演出不低于10場;區縣(自治縣)每年為鄉鎮(街道)購買公共演出不低于4場;鄉鎮(街道)每年為村(社區)購買公共演出不低于4場。
在此形勢下,九龍坡區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組織(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共建共享的實施意見》、《社會組織(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政府采購實施方案》和政府采購指導性目錄,由原來的政府給什么群眾看什么,逐步轉變為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特點進行訂單化、個性化服務。該區整合企業資源,創新開展了“文化大篷車”“文化志愿者萬家行”“幸福歡樂行·百姓之星”等文化惠民活動,并為農民工、農民工子女、老年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提供符合需求的文化服務項目。今年以來,九龍坡區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企業由原來的6家增加到了134家,政府與社會組織(企業)攜手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由2項增至20項,直接服務人次由不足10萬增至200余萬人次,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從原來的30%提升到現在的70%,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資金年均保持在580萬元左右。
重慶市西演文化產業集團是集影視、文化旅游、演藝、藝術教育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其在重慶巴南區組建了全市首個專業街頭文化表演藝術團體——巴濱游藝團,集合了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外街頭表演藝術家。今年巴南區向其購買了100場公共文化演出服務,目前他們已演出了63場。巴濱游藝團在每個周末和節假日以街頭、社區為舞臺,以一個主場演出和6個分點互動演出的形式,把魔術、雜技、舞蹈、樂器表演等多彩的文藝節目送到巴南區的大街小巷。每次主場演出結束后,6個分點分別以街頭繪畫、活體雕塑、卡通巡游等方式和觀眾們繼續互動,其新穎的活動形式受到不同年齡段觀眾的歡迎。重慶市西演文化產業集團總項目師段蓉表示,每次演出結束后,觀眾久久不舍得離去,很多觀眾上前與演職人員合影留念,或是詢問下次演出的時間和地點,“很多熱心觀眾說非常喜歡我們的節目,希望我們多一些這樣的演出,把歡樂帶給大家。”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把“服務群眾,送千場文藝進村”作為今年全縣26件民生實事之一。全縣民間文藝團隊實行自愿申報,通過鄉鎮文化站初審推薦,再由縣委宣傳部、縣文化委等單位組織評審,最終廣受市民認可的14支優秀民間文藝團隊成為該縣購買演出服務的主要對象。“這種政府買單、群眾看戲,把文藝演出送到村寨和社區的新模式,深受城鄉群眾歡迎,達到了讓老百姓滿意、基層干部愿意、演出團體樂意的效果。”重慶市石柱縣文化委員會主任黃懷琳說。
重慶市草木人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是由永川區川劇團轉制而來的。在重慶開始實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演出服務后,今年該公司將為該區提供134場演出。“每次演出現場觀眾都笑聲不斷,大家說節目里說的都是他們身邊的事兒,所以看起來易懂、開心,就是演出時間太短了!”該公司董事長楊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