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當然不像有些人說的那樣,能令所有夕陽行業起死回生。但它的問題也沒那么大,只是一些人將“互聯網+”當作了“+互聯網”而已,即只是在傳統行業中添上互聯網這一工具。比如,一些知名的傳統零售企業,跟風開了網上商城,但經營乏善可陳,原因也不在于產品不佳或品牌不好,而是這些企業只把互聯網當作一個新渠道,視若分店,并沒有實現真正的創新。顯然,這不是否認“互聯網+”的理由。
“互聯網+”不等于“+互聯網”,我們不能頭腦發熱,也無需“潑冷水”。這個領域存在浮躁,如過度營銷、任意抄襲、盲目跟風等。然而,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絕非明智之舉。“互聯網+”還是發展中的新生事物,過早地一棒子打死顯然過于苛刻。
跟帖時,請讓理智占領最高點
在網上瀏覽新聞時,大家常常會留意一下網民的評論跟帖,一來看看新聞有多火;二來讀讀新聞背后的“民意”。不過有時候,評論跟帖中,一些帶有負面情緒,甚至惡意的言論摻雜其中,猶如網絡輿論中的“雜草”。
網絡環境的風清氣正,要靠大家共同維護,而最基本的一點就是要理性發聲。怎樣的表現是理性的?就是發表觀點時切忌腦子一熱,言辭過激、甚至惡語謾罵,或者胡亂揣測、傳播謠言;對他人的言論表現出理解、寬容和尊重,有不同看法可以據理力爭,而不要人身攻擊。
然而現實中,一些網民急于表達觀點,網友間的爭論演變成了具有人身攻擊性質的罵戰。在與感性的對決中,理性敗下陣來;在與理智的爭奪中,沖動占領了最高點。憤怒決堤時,鼠標和鍵盤跑過了理智。理智,似乎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往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具體到實際的網絡行為中,我們需要劃定紅線、框定邊界,在每一次發聲前冷靜地想一想,讓理智占領最高點。
理性上網,是正己也是正人,是為己更是為人。如果每個人都能真正從源頭上杜絕不良言論,就會為大家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如果每個人都能自覺抵制有害信息,就會為大家創造一個安全的網絡空間;如果每個人都能“陽光跟帖”,互聯網就會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正如《“陽光跟帖”行動倡議書》提到的:“你若光明,網絡便不黑暗。你帶來清風,周圍就不會停留灰霾。”(來源:新華網)
本末倒置的“朋友圈”拉票
繼集贊、曬娃、賣土特產之后,近來,很多網友又被微信“朋友圈”的各種“求投票”襲擊到了,包括“最萌寶寶”“人氣之星”“才藝之星”等各種投票活動充斥著“朋友圈”,令人應接不暇,甚至被“道德綁架”。
面對親朋好友的拉票,有網友選擇投票,但每天四五個拉票活動,還要不斷關注新的公眾號,確實讓人厭煩。也有網友選擇不投,但又擔心親戚或朋友有想法,左右為難。與以往的短信投票相比,微信投票的成本更低、操作也更簡便。商家借助微信平臺展現自身形象和價值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過頭了,就可能從一個原本相對私人的空間漸漸變成社會表現和社會競爭的舞臺。面對競爭,很多家長對結果過于看重,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在“朋友圈”拉票,“微信拉票圈”逐漸成了拼人脈的競技場,人脈廣、社會資源豐富的人就能夠拿到更多的投票,而社會資源匱乏的人,就算孩子再優秀,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為了幫孩子多拉幾票,有的家長除了要“朋友圈”的人投票、轉發之外,甚至還給每個投票的人發額度不等的“紅包”。最后,評選出來的冠軍可能與孩子的自身實力沒有關系,而是靠拼財力產生的,這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讓孩子參加比賽并沒有錯,通過投票的方式選出優勝選手也很正常,但如果只是通過拼人脈、拼資源來選出冠軍,不僅有損社會公平,讓“朋友圈”變了味,更對孩子的成長不利。(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