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市金水區侯寨鄉張仙村村民張玉琴想請幾臺戲給孩子慶祝生日,但又不知選擇哪家劇團好,于是在微信圈里發帖咨詢。不到兩個小時,便收到20余名好友的回復。回復中,好幾個人都推薦了周口市小清芬豫劇團。在互聯網上查閱了該團的相關資料后,張玉琴聯系上劇團團長雷愛環,定了《穆桂英掛帥》、《抬花轎》等8場戲。
雷愛環告訴記者,小清芬豫劇團每年約500場的訂單,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互聯網實現的。
電話和手機讓訂戲和聯絡更方便;無線網絡和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則為戲班和劇團的宣傳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如今,小清芬豫劇團很多演出的帖子和視頻、圖片都貼到了網上,訂戲電話也在上面。
河南省周口市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有民營藝術表演團體40多個,戲劇創作和戲曲演出一直都是河南省的先鋒,而小清芬豫劇團則是其中最有影響、藝術水平最高的一個。
在2014年9月的周口市戲劇大賽中,小清芬豫劇團的《五世請纓》、《抬花轎》一舉獲得金、銀兩個獎項,這是民營劇團在周口眾多實力雄厚且名家薈萃的國有劇團中的一次成功突圍,受到業界的好評。
“小清芬豫劇團參演演員之扮相、唱腔功底已經和國有劇團的實力演員比肩,民營劇團能夠培養出這樣的演職員,并涵養出如此經典的劇目,不同凡響。”比賽現場一位專家評委如是說。
唱戲要拼班底、拼實力,小清芬劇團的實力的確不凡。這得益于該團的演員勤于學、精于演。
雷愛環曾拜“豫劇十大名旦”之一的王清芬為師,在技藝等方面得到了老師的真傳,老師還用自己的名字為她的劇團命名。該團的演員們都是從小歷經風雨才登上舞臺的,她們深知觀眾對她們的意義。在雷愛環的帶動下,全團演職員認真對待每一場演出,每次觀眾的叫好或批評,他們都會仔細琢磨,好的發揚,不好的在下一場演出中改進。
劇團發展,養活自己是前提。小清芬豫劇團在大都市尋找謀生機會的同時,更多的時間是深耕基層,奔走在田間地頭。
成立于2010年9月的小清芬豫劇團,第一場戲是在鄭州龍湖鎮演出,雷愛環帶領戲班連續6天演了15場,演出的《穆桂英掛帥》、《抬花轎》、《樊梨花征北》等經典劇目,深受戲迷歡迎,實現了開門紅。隨后該團不僅在河南各地演出,還到新疆、陜西、安徽等省區演出,至今這些省和自治區,仍是他們演出的重地。
在周口,還有眾多像小清芬劇團一樣的民營院團,在發展中,培養著自己的隊伍和演出個性,來自“草臺班子”的演員們憑著自身的靈性和對于戲劇藝術的熱愛,用心詮釋,苦并快樂地發展、壯大著。
對此,周口市文化局的有關負責人說,戲劇是人民的,只有回到人民群眾中,才有生命力。在扎根基層的演出中,民營院團和老百姓最為貼近,她們深知老百姓的需求,接了地氣,生命力自然旺盛。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雷愛環說:“政府出臺了重點扶持資助基層、民營劇團的政策,在購置服裝、樂器、燈光、音響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這說明政府想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我們鼓了勁兒。我一定把團帶好,為老百姓多演好戲,報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