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檔幾乎很難再有新意與懸念的綜藝節目第四季,同時又處于音樂真人秀節目整體降溫的大環境下,新一季《中國好聲音》為何還能有如此好的收視率?有專家分析稱,本季周杰倫的到來,以偶像帶動粉絲的模式介入,應該作用不小。在“互聯網+”時代,這種靠導師背后的粉絲效應來引導收視率,實際上是利用“粉絲經濟”盤活了節目的無形資產。但也有人士認為,褪去明星光環,音樂綜藝節目是否還能憑音樂本身立足,尚待考證。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周杰倫所營造的收視爆發,也許只是暫時掩蓋了音樂綜藝整體的虛弱。
明星盤活節目音樂資產
在“好聲音”第一季時,很多選手常把劉歡掛在嘴邊。“劉歡老師,我爸爸媽媽最喜歡聽你的歌”是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到了這一季,“周杰倫代表一段青春”已經成為選手們的集體發語詞。
在音樂文學博士后楊賽看來,《中國好聲音》第四季首播的最大亮點,無疑就是周杰倫的“周邊”。開場導師演唱時,他在霧氣昭昭、冰棱晶瑩的鋼琴上彈唱,音樂才子光芒四射。盲選轉椅后的選手自白中,周導師亦是選手繞不開的話題焦點;而到了導師選戰隊環節,周氏幽默更比比皆是,有關他的各類段子潮水般涌來,充滿創意。毫不夸張地說,“好聲音”現場儼然周杰倫的粉絲見面會。
同樣是偶像巨星,為什么前幾季的齊秦或張惠妹都沒有引發如此狂潮?楊賽說:“周杰倫音樂發展的巔峰期,唱片工業還沒垮,唱片銷量排行榜上唯他獨尊,歌迷們通過一張張CD、一盒盒磁帶被他影響。此后,唱片工業垮塌,而周杰倫成為橫跨新舊兩個音樂時代的最典型音樂人。”年輕人為他充滿卡通質感和玩樂色彩的音樂企劃著迷;而稍有些閱歷的“70后”和“80后”,也因為周杰倫跨越近20年的創作歷程,或多或少能從中找到共鳴。
從某種意義上講,周杰倫的音樂不僅吸引了“80后”“90后”“00后”三代人,也俘獲了不少“70后”。他那種很難被模仿的音樂風格,在唱片時代吸引的是購買力,而到了選秀舞臺,多樣的唱、作風格,亦能適應不同選手的資質,拓展音樂節目的寬度,激活許多顯性與隱性的觀眾,無形中盤活了節目的音樂資產。
音樂綜藝普遍竭澤而漁
一個周杰倫能讓《中國好聲音》“三而不竭”,但這并不代表找到一個老少通吃的明星就能讓音樂綜藝所向披靡。事實上,明星依舊在,音樂綜藝卻已趨冷。音樂綜藝已從最火爆時全國同期開11檔節目銳減到了今年暑期的5檔,就連《中國好聲音》也在前不久的“中國大學生最喜愛的電視節目”中排名第16位。
在《中國好聲音》第四季開播不久,另一檔音樂節目《蒙面歌王》也隨即播出,然而第一期首播并沒能收獲預期效應。該節目最大的賣點在于歌手的神秘性,如題所示,歌手們佩戴面具登場,嘉賓與觀眾在似是而非的揣測中對演唱投票。在韓國,這檔節目因新鮮的玩法一躍成為音樂類節目新盟主。但移植到中國,雖然加盟歌手中不乏李克勤這樣的老牌巨星,而未揭開面具的歌手也極可能是歌壇一些老牌實力唱將,但其首播收視率卻并不令人滿意。
有評論把音樂綜藝比作“藍籌股”,它的出現改變了國內綜藝節目的走向,其“大投資、大制作、大收益”的操作模式,拉開了中國綜藝節目大片時代的帷幕。如今整體性出現下滑趨勢,不外乎兩大因素:一是超高的制作成本與節目市場的不匹配。4年前,各衛視一檔明星節目每期預算也就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到了“好聲音時代”,制作成本已高達8000萬元。對其他一線衛視而言,要想力壓“好聲音”的投入,就要投入更高的成本,過高的成本讓他們不敢抱有試錯的勇氣,因此在節目類型上無從突破,要么照搬國外模式,要么復制國內同行,觀眾的審美已然高度疲勞。
但更大的桎梏在于整個行業內的虛空。從10年前風起云涌的全民選秀,到近些年的歌手“回籠”,“好聲音”“好歌曲”“最強音”“歌手”“歌王”等陸續出現,市面上的好音樂在各大選秀節目的合力壓榨下,已經瀕臨掏空。尚未在綜藝節目中露面的成熟歌手也已越來越少,竭澤而漁成為音樂綜藝的普遍狀態。就像第四季《中國好聲音》雖強勢回歸,這一季首期節目也不得不找來“回鍋肉”與“海外班”,可想而知,國內的同質資源經過10年開發已有見底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