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從各個層面滲入產業發展,催生各類新型商業模式。這些新技術、新模式又孕育出大量新業態,吸納了大量就業人群,成為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力量。然而,必須看到,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其作用絕不局限于目前電商模式帶來的網絡交易繁榮,互聯網未來更大的價值挖掘,將是全方位切入包括生產、交易、流通、消費在內的全產業鏈條,從而帶來整個社會經濟活動效率的大幅提升。
只有從該意義上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國家何以如此高度重視“互聯網+”行動計劃,并看到其目的絕非要把各相關產業生硬地“+”到互聯網這個渠道上來,而是希望這些行業與互聯網有機融合,發生乘數效應,甚至帶來產業裂變。以此次會議提出的“協同制造”為例,通過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方式,這種新的模式將打破時間、空間的約束,使整個供應鏈上的企業和合作伙伴共享信息,從而第一時間響應客戶需求、最大限度縮短生產周期、最有效地實現設計生產的柔性定制,從而顯著提高客戶滿意度,降低生產經營成本。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次制定的政策措施集中發力于放寬市場準入門檻、解除不合理政策束縛、加強公共產品服務、注重風險監管——這些都是政府應該做、必須做,而市場自身無法完成的事。至于創新商業模式、企業兼并聯合、壯大新的業態等,則交給市場內的企業和創業者去完成。這也充分體現了深化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意識及其成果。
傳媒業也要學會用大數據說話
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標志之一就是信息過載,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遠遠超過傳統媒體時代。美國太平洋大學教授、傳播系主任董慶文認為,大數據是從數據到信息、從信息到知識、從知識到智慧的過程,因此,大數據時代帶來的不僅僅是海量的信息,更深層次的是從數據應用中獲取知識,產生智慧。
大數據時代,不管是大眾化的定制服務,還是分眾化的精準推送服務,都為人們帶來了諸多便捷。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新聞業態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大數據與新聞的結合,使得數據新聞應運而生。在大數據的應用上,一些媒體已經在不斷開發新的工具,來滿足數據新聞的需求。比如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不僅在擴展自己的數據庫,而且在技術上也為此提供了許多可能性。數據新聞的可視化互動表現手法提升了新聞的表現力,拓展了新聞的深度。因此,對于新聞人而言,用數據說話,用圖說話,將變得與新聞寫作同樣重要。
大數據在傳媒行業應用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網絡輿情方面的應用。在大數據技術的幫助下,公眾的意見、態度、情感等原來難以捉摸的內容也可以數據化,這使得網絡輿論的研究可以更加精準。不僅如此,由于社會關系也已經在互聯網上進行了充分展開,所以對公眾輿論的研究也可以和社會關系等因素聯系起來進行多維度的考察。這無疑對于提升輿情研究和服務具有重要價值。事實上,傳媒業本身就是信息產業,并且處于信息業的前沿,在大數據時代擁有先天優勢。未來的傳媒業發展中對大數據的應用不能僅停留在對數據的挖掘層面,更應該以數據為基礎嵌入更多的關系要素,在層次化、個性化、移動化、融合化、語義智能化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拓展。
當然,即使在大數據時代,人類的作用依然無法被替代。大數據為傳媒業提供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尋找結果的線索。如何運用大數據思維來促進傳媒業的轉型和發展,才是今后傳媒業需要更多關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