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晚,中央民族樂團攜手臺灣著名指揮家陳澄雄在國家大劇院傾情上演了《兩岸國樂情》民族音樂會。兩岸音樂家演奏的音樂融匯于同一個舞臺,將海峽兩岸血脈相連、文化同根、地緣相近、人緣相通的密切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晚演出結束后,觀眾熱情不減,樂隊兩次返場加演,臺下掌聲不斷、臺上久久致謝。
這是一場樸素的音樂會,共演出9首曲目,音樂作品涵蓋中西、兼顧兩岸音樂特色。演出由陳澄雄移植改編的肖斯塔科維奇《慶典序曲》開場,接著是兩首極具時代感與創新性的民族音樂作品,分別為大陸青年作曲家姜瑩的《印象國樂·大曲》和臺灣青年作曲家陸蕓的《西秦王爺》。下半場演出由兩首大型民族管弦樂作品組成:作曲家陳能濟創作的具有臺灣特色的《臺灣音詩》和作曲家劉長遠的交響組曲《憶》。音樂會結束前,樂團還加演了兩首由陳澄雄移植改編的世界名曲——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和舒曼的《夢幻曲》,歡樂祥和的音樂共同譜出“中華一家親”的最美和聲。
“這是一場感動而溫馨的音樂會,每個節目都精心編排、令人感動。” 一位現場觀眾說。整場音樂會體現了兩岸民族音樂的發展潮流,展現了中央民族樂團的時代風貌,不僅為兩岸的民族樂團樹立了典范,更以音樂為紐帶,見證了兩岸文化交流情誼。
在當晚演出的同時,中央民族樂團另一支藝術家小分隊遠赴寶島臺灣,“聲與聲相應、心與心相連”,共奏國樂華章。11月4日,中央民族樂團一行8人在駐團指揮家何建國、樂隊隊長魏育茹的帶領下,赴臺灣展開為期8天的文化交流活動。此次赴臺演出交流的重頭戲是11月7日參加臺灣地區“鹿港小鎮藝術節”。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介紹,藝術節的演出場地設在臺灣中部地區的廣場,每年觀看藝術節的觀眾近萬人,其規模在臺灣首屈一指。中央民族樂團在容納近萬人的演出場地開展公益藝術交流,對開啟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所有參演作品均與臺灣長榮交響樂團合作,由中央民族樂團優秀演奏家擔任獨奏。
一脈相承,兩岸情長。此次中央民族樂團赴臺演出的作品均是根據該團近年來創作的優秀作品改編移植,一首首融合民族音樂以及臺灣地方音樂的經典名曲,正是海峽兩岸文化同根的最好見證。如由臺灣原住民特色音樂改編的民族管弦樂《臺灣組曲》別有一番風味,既是臺灣人民熱情好客的誠摯表達,也是對來賓事業騰達的美好祝愿;由魏育茹演奏的《云南回憶》將民族樂器中阮與樂隊演奏結合,將歡樂祥和的盛會氣氛烘托得淋漓盡致;由姜瑩作曲的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特地為參演這次盛會改編成交響樂版本,大漠、胡楊、駝鈴,隨著節奏的變化,仿佛讓人穿越到了古絲綢之路。
事實上,中央民族樂團與臺灣民族音樂的交流已有30多年歷史。從1993年首次赴臺演出到今年150人的演出團隊赴臺巡回演出《印象·國樂》,中央民族樂團不斷擴展民樂交流的形式和內容。席強說:“現在兩岸的民族音樂交流已成常態,我們每年不僅赴臺演出,還多次邀請臺灣指揮家、演奏家來北京與我們同臺演出。”每一次結束臺灣之行,回到北京后,樂團的藝術家們都會收到來自臺灣同胞的短信。每一次赴臺演出,臺灣地區的高校以及樂團都會繼續向中央民民族樂團發出演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再次來臺灣演出。
“從民樂入手,我們可以觸摸到海峽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民族文化之根,尋到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園。兩岸交流不僅是樂團之間的合作,更是弘揚根植于中華民族沃土上的民族音樂,用民樂的藝術語言溝通、凝聚海峽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懷,增強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席強坦言。
席強說,希望赴臺交流演出通過飛越海峽的和諧之聲,傳遞兩岸同胞骨肉親情,從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搭建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建起兩岸文化交流的民族音樂之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