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節慶晚會少了,劇院豪華且票價虛高,演出公司倒閉,演出市場呈現低迷狀態,無論是演出數量,還是演出業經營性收入,均陷入低谷。在新的形勢下,中國的演出業應該走向哪里? 中國演出業應該向何處轉型?專家建議,應建立舞美技術與劇場技術標準化,將舞臺美術與劇場技術中所包含的龐雜內容界定清楚,明確辨別有利于藝術發展、藝術創新的內容。
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標準研究中心主任閆賢良介紹說,劇院裝修上的豪華和追求外觀、造型上的奇特,從某種意義上,地標意義確已成為大劇院的第一重功能。而能夠支撐現代大型歌舞戲劇巡回演出的大型劇場院線遠沒有形成,滿足群眾就近觀演的群藝館、文化館劇場建設尚未真正開始。與之對應的是,國內很多昂貴而奢華的劇院卻利用率不高。根據國際通行的行業標準,一座劇院一年的演出量應在300場以上,然而國內能達到這個數字的劇院不到10%。
“在當前的中國劇院管理中,正在涌現極其不正常的怪相。政府投資建設的劇院,然后每年再支付幾千萬元經營補助費維持其運營。”閆賢良如是說。
“禁奢令”是好事,然而許多專家強調,“禁奢”絕不能等同于斷絕或減少舞美的資金投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抵制一次性大制作高投入,但也要推動舞美向現代科學技術轉型,將錢用在“刀刃”上。
“從國際演出市場看,舞美是舞臺藝術和舞臺技術的最佳融合點,是推動舞臺藝術創新的重要方面。融合越來越多現代高新技術的舞美制作,是激發舞臺藝術感染力、影響力,甚至是創新舞臺敘事方式的爆發點。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空間技術的舞臺應用,都會催生嶄新的舞臺表演形式和表演方式。因此,舞美高科技研發的投入非但不能減少,反而需要進一步加大。”長期從事文化標準化研究的閆賢良說。 因此,“禁奢”首先需要將舞臺美術與劇場技術中所包含的龐雜的內容界定清楚,明確辨別哪些是有利于藝術發展、藝術創新的內容,哪些屬于不必要的、奢侈浮華的內容,即舞美技術和劇場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具體而言,符合科技發展趨勢、能夠促進藝術創新發展、豐富藝術表現形式的舞美投入是值得鼓勵的;而那些空洞的一次性大場景、昂貴的個人包裝等則屬于不必要投資。”
閆賢良表示,提升演出業水平、擴大藝術消費市場的根本措施,是把政府資金大量地投入到藝術創作生產之中、投入到管理人才培養上,只有創作能力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生產出更多有故事性、有文化內涵的優秀作品,才能使舞臺美術、劇院建筑,甚至演員明星都成為有內容的文化符號,從而鑄造出一座劇院的軟實力。
(文:秋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