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大拓展了人類了解世界、掌握和分享知識、與他人溝通、跨地域進行商務活動的能力,其中,和HI-FI音響界最有關聯的,最產生影響的,我認為是兩點:消費購物的方式,和媒體傳播的方式。本文就淺析一下互聯網對音響銷售和音響媒體的影響。
在“前互聯網”時代,音響器材的購買,幾乎全部是買賣雙方見面、試聽、談價、成交、交付商品的模式,只留下一小塊空間,給“不見面的交易方式”,如郵購。根據這個商品交易模式,音響廠家普遍采取代理制來進行銷售渠道的管理和經營。也就是,音響廠家在某一地區指定一家或幾家代理公司,全權代理器材在該區域內的銷售,而這些代理公司再去發展二級代理或零售店鋪,完成廠家——總代理(一級代理)——二級代理——零售店鋪這樣一個銷售渠道。這個銷售渠道的維持和健康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渠道中各個環節的利益保證,如果有某個環節的利益不能得到保證,或受到損害,則整個鏈條就不能維系好。所以對消費者而言,一般只能通過零售店鋪去購買。即使消費者直接找到了一級代理甚至廠家,希望能直接獲得更低的價格,守規矩的廠家和一級代理也常常會告訴客戶去最近的零售網點購買,以避免價格體系的混亂,和零售商的積極性受到打擊。當然,由于在前互聯網時代,人們彼此溝通信息是很不方便的,也有不少廠家和總代理會私自以較低的價格向直接找來的顧客銷售產品,反正此舉零售商是很難獲知的,具體成交的價格,也能控制在一個很小范圍內。
互聯網的出現和深入人們的生活,使得人們獲得信息的廣度和便捷度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高峰。如果一個消費者從某處獲得了較低的價格,他只要到各大音響論壇一發貼,轉眼之間成百上千的人都會知道。國內一些較大的音響論壇,往往同時有幾千人在線,注冊會員達數十萬人(如“家電論壇”就有20萬會員),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是非常驚人的。事實上絕大多數明智的消費者,已經學會在購買器材前使用搜索引擎查一下大致的價格范圍,甚至進行比價搜索,或上論壇詢問一下別人知道的最低價格。價格的“透明度”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對廠家、總代理和各級小代理或零售商們提出了嚴峻的問題。
與此同時,“網購”正日益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和采用的購買方式,正逐漸侵蝕著傳統見面交易的絕對優勢地位。最近,幾家著名的國內音響器材廠家,如山靈、斯巴克、天逸等,先后通過互聯網向廣大國內發燒友發出聲明,提醒消費者注意網購商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些說明,隨著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消費習慣的影響加深,廠家們已經深刻意識到了音響器材購買方式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以上分析的兩點:價格透明度和網絡購買的方式,都對傳統的代理銷售模式產生很大的影響,而且互聯網進入人們生活的范圍越寬、程度越深,這種影響也越大。讓我們做一個合理的假設,數年后,中國幾乎每個發燒友都具備了上網的條件和經驗,那么幾乎可以肯定,每個消費者都會在購買前做比價搜索、發貼詢價。音響器材畢竟是較貴的商品,不象衣服、食品等較低價值的商品,存在很多發生在商場里的“沖動型當場消費”(這種消費是很少受互聯網影響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傳統代理制所受到的沖擊將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對價格的控制將會非常之難:一方便為了促成交易,不得不對很多顧客提供折扣,特別是對一些難纏的顧客提供多一點的折扣,但另一方面,互聯網造成的信息輕易共享的特性,使得消費者很容易彼此分享價格,從而擁有和商家砍價的資本。
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網購方式,是另一大沖擊,而且比價格透明度問題打擊更大。傳統營銷時代,代理商和零售商們的經營,有固定的成本開支,主要是店鋪和倉儲租金、員工薪酬、稅金等,所以要保證器材銷售的利潤達到一定比例,才能盈利,而眾多的“音響網站”,是“虛擬的店鋪”,根本沒有租金,最多一點倉儲費,甚至很多“搬磚頭式”的網站根本手頭沒貨,是有了訂單才去要貨,故倉儲費也省了,而人手,往往就一兩個人,所以固定成本開支僅限于網站的維護費用和運輸費用,非常低廉,可以做到“有一點點差價就賣”。也基本不交稅金。它能做到的價格優勢,是實體店鋪無論如何不可能做到的。
很容易看出,除非廠家和各級代理都嚴格控制貨源嚴禁商品流出代理渠道,也嚴禁“串貨”,否則網購是不可能消滅的,而且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它只會越來越發達。所以盡管國內很多廠家對網購深惡痛絕,反復聲明提醒消費者,但注定在未來要與這個“惡魔”共舞了。
“網購”最大的致命缺陷在于售后服務和誠信度。由于眾多小網站都是“有差價就賣”,他們是沒有能力和實力來提供售后服務的。一旦賣出的貨品出了故障,或需要維修,這些網站們只能搪塞或失蹤。同時一些不良網站所銷售的,甚至不是全新未拆的正品,而是翻修品、陳列品、次品等,純粹以低價來吸引人。相比之下,傳統代理制的最大優勢正是售后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商品為“正品”的可靠承諾。雖然不能否認代理商中也有奸商,但大體說來,去正規指定的代理處購買,是放心可靠、有售后服務的選擇。
其實網購的形式,即使在信用體系完善、誠信度普遍較高的西方國家,也是比較有風險的購物方式。在美國,網購方式在價格較低、產品規格較統一的唱片、書籍、鮮花、數碼產品等領域發展迅猛,但音響,網購不占主流。音響器材價格高、特性強、產品復雜,很多消費者雖然有豐富網上購買經歷,還是更愿意“看貨購買”。筆者自己有過幾次通過美國AUDIOADVISOR網站購入HI-FI器材的經歷。這個網站算是業界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譽的網站,也經過一些權威機構的認證,但我還是有兩次不甚愉快的經歷,一次是買入的耳機是翻修貨,而網站上未提及,另一次,買入的線以為是AQ原廠的,但到手后看出是網站自焊的,所以價格很低。這樣的情況,如果買家缺乏經驗,可能根本看不出。
就國內市場來看,我估計未來傳統的代理制店鋪零售,和網購,這兩種形式將平分音響消費市場,占領各自的細分市場——對價格特別敏感的消費者,經濟條件一般的消費者,會更愿意嘗試網購,即使這意味著更多的風險和較少的售后服務,而經濟條件較好的、注重服務和品質的消費者,仍將青睞傳統店鋪購買,以獲得品質的保證和售后服務的承諾。從絕對人數來看前一個群體應該是多于后一個的,但后一個群體的購買能力,卻是超過前一群體的。當然,不管是店鋪還是網站,對服務質量的追求,和品牌形象的建立,都將是關鍵的。特別是認真致力于網絡音響銷售的商家,要想做大做強,關鍵就是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解決網購信譽差的瓶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