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演出市場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專業劇場演出總場次約為35.1萬場,其中戲劇類7.6萬場,占總場次21.8%;音樂類5.6萬場,占總場次15.9%;舞蹈類4.1萬場,占總場次11.7%;曲藝雜技等其他類10.1萬場,占總場次28.6%;少兒專場演出7.7萬場,占總場次22.0%。另外,年度觀眾也達到4.4億人次,票房總收入為69.8億元,相比往年提升幅度很大。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國演出市場一片繁榮景象,但透過數據看實質,其實并沒有那么美。
專業劇場一年的演出場次達35.1萬場,這個數字看似不少,但我國有二百八十多個地級市,再加上4個直轄市,平均每個城市約1200場,每天只有3.3場演出供市民選擇。而且在這個數字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重慶等幾個大都市以及演出較為繁榮的二線城市應該占據總數的一半左右,其他省會城市又占剩下一半的多一半。因此在大多數普通地級市,每天能有一場正規演出就很不錯了。
年度觀眾總人次為4.4億,雖比往年有突破,但不及央視除夕春節晚會7.7億收視觀眾的三分之二。注意前者為“人次”而不是“人數”,也就是說2012年全國至少有10億人全年沒有觀看過正規演出,2012年度全年劇場演出的觀眾還不到央視一個5個小時的晚會收視人數的一半。
年度票房總收入為69.8億元,與2012年美國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全球總票房相當。有意思的是,如果用這個總票房金額除以全年觀眾總人次,平均每人次票價僅為15.9元。以每場演出的平均票面價格為100元計算,我們很容易就能計算出每年以各種原因得以免費觀看演出的觀眾人次。
對于各類演出具體數據進行分析又可以看出:在國內可以演出的各種舞蹈形式,包括芭蕾舞、民族舞、現代舞等純舞蹈種類,屬于藝術程式化比較高、普通觀眾不太容易“看懂”的舞臺表演形式,因此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次不多不算意外。曲藝雜技藝術的“根”在百人左右的小劇場,業內“超級巨星”又很少,因此場次雖多,觀眾人次和票房并不會太高。戲劇演出有著穩定的觀眾群體,在北京人藝、國家大劇院戲劇場上演的許多話劇、戲曲劇目,都有著場場爆滿的高上座率。但是話劇、戲曲演出無法搬到兩千人以上的大劇場,總不能讓樓上后排的觀眾用望遠鏡欣賞演員的表演。因此戲劇演出的火而不爆、紅而不紫是符合戲劇表演藝術規律的。音樂類演出能夠高踞票房之首,其主要貢獻應該是來自各種“演唱會”。流行歌星令人咋舌的票房號召力是戲劇名角和相聲笑星難以企及的,濮存昕、郭德綱在國內夠紅,但與周杰倫、劉德華等流行巨星相比,他們也只能算作“比較著名”的藝術家。另外無論是流行演唱會還是古典音樂會,其制作成本比其他舞臺演出往往要高出許多,票價往往也更貴。因此音樂演出的高票房并不一定意味著高盈利,很多票房過百萬元甚至破千萬元的音樂演出、演唱會仍然賠錢。少兒演出比古典音樂會更需要“政府扶持”,而且劇場少兒演出要有比少兒電視節目、動畫片更強的吸引力,才能給家長和孩子一個關上電視到劇場來的理由。
近年來,全國各地興建了一大批現代化劇院。演出公司、演出制作從業者、演員、藝術家們也都為大眾能夠走進劇院做了許多努力。但是質量上乘、貼近大眾的演出是很難改變一個城市的生活習慣傳統的。很多觀眾在精彩的音樂會結束時起立鼓掌歡呼,或者被經典歌劇感動得熱淚盈眶。當他們離開劇院接受采訪時也紛紛表示得到了巨大的藝術享受,下次一定要再來。但當“下次”真的“來了”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會因為一部電視劇的大結局、一場球賽的現場直播、一場電視選秀節目的關鍵PK,甚至僅僅是因為天氣不好而選擇呆在家里看電視。我國內地特別是北方城市沒有晚飯后出門活動的習慣傳統,要改變這種傳統生活習慣,是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充分的理由的。將和劇院的“一夜情緣”延續為“長相廝守”,這不僅僅需要演出本身有足夠的吸引力和穩定的質量,還要求很多相關配套設施的跟進。比如夜間公共交通和治安的保障、足夠便利的停車場、延長餐飲業的營業時間等,在這些方面電影院線已經走在了劇場院線的前面。如果說現今劇場演出的主要競爭對手是家里的電視機和麻將桌,未來的競爭對手則很可能是在管理上已經與國際接軌的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