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2-3-5 9:20:38
(
編輯:溫情
) 【
大
中 小】
手機訪問
|
|
【音響網資訊】視聽新媒體作為一類相對獨立的媒體形態,以視聽內容為核心,借助互聯網等各種新的技術手段傳播,已經并且還將持續對現有的媒介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視聽新媒體以領先的用戶規模、豐富多樣的業務形態、產業鏈各環節的多元競爭,實現了與世界視聽新媒體的同步發展。與此同時,伴隨世界視聽新媒體融合化、寬帶化、個性化、便利化、普遍化及法制化的發展趨勢,我國的視聽新媒體也將擁有更加良好的政策環境、技術環境與產業前景。
概念的界定及多元化競爭
近年來,在中國,以網絡廣播影視、IP電視、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公共視聽載體、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為代表的視聽新媒體新業態風生水起,蓬勃發展。
我國新媒體用戶規模世界領先
視聽新媒體是數字技術革命和媒體變革大趨勢中的產物。根據國際電信聯盟分析,到2010年底,全球互聯網用戶人數超過20億,手機用戶數達到53億,3G注冊用戶數達到9.4億。在我國,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國網民已達4.57億,手機網民規模達3.03億,均居世界首位。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網絡視聽業務成長迅速,目前網絡音樂用戶已達3.62億,網絡視頻用戶達2.84億。IP電視業務穩步推進,截至2010年底,上海廣播電視臺百視通公司的IP電視服務用戶規模接近400萬戶。中央電視臺的IP電視業務在云南昆明等地區正式開通,用戶初具規模。手機電視用戶快速增長,成為3G發展的主要亮點。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技術創新、體制創新、運營創新取得重要突破,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互聯網電視業務正式啟動,進入有序發展階段。可以說,龐大用戶群體為中國視聽新媒體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用戶基礎條件。
視聽新媒體業務豐富多元
對于視聽新媒體概念的界定,目前主要存在兩種標準和方法:一是按技術的突破性變化來劃分,把基于互聯網的各種視聽業務形態稱為視聽新媒體,包括網絡廣播影視、IP電視、互聯網電視、手機電視等;二是按時間與空間的變化來劃分,把近10年中出現的、在傳播空間上發生重大變化的視聽業務形態叫做視聽新媒體。本文采用第二種概念界定方式,故目前中國市場上的視聽新媒體形態可分為兩大類6種業務:一類是側重發展互動功能的視聽媒體,主要是基于互聯網及移動通信網,包括網絡廣播影視、IP電視、手機電視、互聯網電視等;另一類仍為單向傳播方式,但加速了傳播渠道的分化和傳播空間(終端)的延伸,主要是指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CMMB)和各種公共視聽載體。當然,未來可能還會出現更豐富的新媒體業務形態。與傳統廣播影視相比,視聽新媒體具有以下特征:視聽內容形態多元化和分眾化;內容來源多樣化;內容體驗豐富化;傳播渠道(終端)無所不在;單一渠道(終端)的兼容性與多功能化;更高的全程互動性。
視聽新媒體產業呈多元化競爭格局
中國視聽新媒體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媒介與通信、廣播影視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中,日新月異。
內容提供方面,已經形成自制、沉積、版權購買、用戶上傳、合作集成等多渠道來源。傳統電臺電視臺的節目內容以其品質和公信力在視聽新媒體傳播中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民營機構在內容的制作和發布方面成長迅速,成為視聽新媒體市場上活躍的力量。
網絡服務方面,廣播電視網絡與電信網的技術體系各有所長,其所承載的視聽新媒體業務也各有特點。廣播電視網是廣播類視聽業務的基礎網絡,并逐步成為互動類業務的重要力量。電信網在傳輸互動類視聽新業務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終端產品方面,收看收聽視聽內容的終端,正從單一功能的電視機、收音機,擴展到可上網和具備其他功能的電視機、電腦、手持終端等多種電子器件。其中,以手持終端產品的類型最為豐富,包括手機、MP4、小型平板電腦等。電視機向平板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電腦顯示終端向大屏幕、移動化方向發展;手持終端向融合化、智能化、平臺化方向發展。
用戶消費格局方面,網絡視頻、網絡音樂、手機視頻與手機音樂以及公共視聽載體的用戶發展迅速,給傳統廣播影視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各類視聽新媒體用戶規模顯著增大。與傳統廣播電視單一的消費方式不同,視聽新媒體形成了直播、點播、回看、搜索、網絡社區等多種消費方式。
盈利模式方面,除了傳統的廣告外,包月收費、按次收費、版權營銷、寄生模式、服務托管、線下活動等多種營銷模式,在多種視聽新媒體形態中均有出現,并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
與世界視聽新媒體同步發展
中國視聽新媒體的發展基本保持了與世界的同步。中國的網絡視頻則在近幾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2010年中國網絡視頻廣告收入在20億元左右,而網絡視頻的用戶人數則達到2.84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國家視頻用戶群體。在IP電視發展方面,上海已經成為世界上IP電視用戶規模最大的城市。而中國的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采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MMB標準,并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運營體制,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發展模式。
在中國,由于實行市場體制和企業運營,視聽新媒體的資本結構呈現多元化態勢。在這一領域,風險投資十分活躍。國內外風險投資商十分看好這一業務,紛紛投資,以期獲取巨額投資回報。2008年中國視聽新媒體全年共發生投資與并購案例12起,涉及金額超過2億美元。中國民營視聽新媒體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得到了較快發展,產生了迅雷、盛大等一批名牌企業。華視傳媒等一批公司紛紛在納斯達克等海外資本市場登陸。
發展中的問題種種
視聽服務產業鏈重構,主導權之爭日趨激烈。“內容服務—集成—發布分銷—終端—消費”的視聽新媒體產業鏈在融合競爭格局下開始重新建構,市場主體價值鏈拉長加寬。“終端+內容+應用”的捆綁協同銷售模式,開始以新的方式整合產業鏈。國外視聽服務商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爭奪整個視聽服務產業鏈的主導權。從國內來看,產業鏈各環節的運營主體都想以自身為核心完成對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視聽服務產業鏈主導權成為競爭的焦點。
視聽新媒體產業鏈各個環節嚴重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內容環節發展速度滯后于發布分銷環節,內容原創能力不足,國內正版影視節目供給不足等。
挑戰文化安全。在視聽新媒體的話語權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前提下,如果在遭遇重大事件、突發事件時,主流媒體開辦的視聽新媒體不能及時引導正確輿論,將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災難性影響。如何在確保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促進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發展,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業務問題,更涉及到管理問題。
版權問題成為發展瓶頸。視聽新媒體版權侵權嚴重,版權監管不力,缺乏視聽新媒體內容版權價值的綜合評估體系。
管理有待加強。管理力量不夠強大,管理法規執行困難,現行管理框架不適應新媒體的中長期發展,管理法規體系不健全。
缺乏政策扶持。對主流媒體開辦新媒體的政策扶持力度顯不足,缺少相關的資金投入、財稅政策等。
業態掃描及發展趨勢
國外視聽新媒體掃描
在國外,視聽新媒體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一輪發展熱潮。綜觀其發展,主要呈現如下特征:
融合化。原來傳統的廣播影視節目被制作成音頻、視頻、文本、圖片等不同格式內容,通過一系列數字化網絡和終端,在不斷細化、分化又不斷相互交融的過程中,一并到達用戶,全面提升了受眾的視聽消費體驗。不僅體現在市場主體價值鏈變長變寬,視聽服務產業鏈重新建構;更體現在跨國視聽媒體服務越來越普遍,國際資本流動聚合日益突出。
寬帶化。視聽新媒體服務的快速增長又進一步推進了各國的“寬帶計劃”。2010年3月,美國FCC向國會提交了醞釀一年的《國家寬帶計劃》。英國頒布《數字英國》計劃,將在2012年建成覆蓋全境所有人口的寬帶網絡,每個家庭至少能享受到2Mbps的寬帶服務。
個性化。個性的需求在無限延展的互聯網上找到了廣泛的知音,從而形成一片汪洋藍海和浩大的互聯網商機。各種音視頻服務相互融合交叉,或關注個性、或照顧共性,日新月異,豐富而多元。
便利化。“電視無處不在”已經從視聽服務的理想和口號變成眾多服務商切實的商業模式。
普遍化。“普遍服務”是發達國家廣播影視的基本服務原則之一,在視聽新媒體時代,這一理念隨著媒體的延伸而延伸。
法制化。世界各國,尤其是一些互聯網應用較為發達的國家,早已開始了針對互聯網的法制探索,尋求辦法,以將這一恣意橫行又給現代人帶來許多便利和驚喜的新媒介納入規范之中。
我國視聽新媒體的發展趨勢
隨著技術的進步,視聽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媒介形態、業務模式和內容供應都會日益豐富多樣,視聽新媒體發展將呈現三大趨勢:
網絡環境將不斷優化。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與網絡的優化,互聯網的帶寬將得到大幅度提高,視聽新媒體業務發展面臨的帶寬瓶頸將得到明顯緩解。
產業規模將不斷擴大。視聽新媒體的產業規模即將步入高速發展期。據預測,2011年中國網絡視頻的收入將達到30億元,比2010年增長50%。2012年公共視聽載體收入將超過100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而且,三網融合試點全面啟動后,IP電視的用戶規模將穩步擴大,手機電視用戶規模將快速增長,互聯網電視市場將形成規模,盈利模式也更加多樣。
發展環境將更加完善。視聽新媒體作為新生事物、新興產業,其發展環境將日益完善。“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些都將為視聽新媒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作為主管視聽新媒體業務的行政部門,廣電總局已成立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專門負責視聽新媒體業務的規劃發展和行業管理,視聽新媒體發展的政策環境將進一步完善。在視聽新媒體產業內部,產業合作將更加廣泛深入,共同推動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走向新繁榮。
更多相關:
音響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人民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音響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