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1-11-29 9:06:48
(
編輯:孟子默
) 【
大
中 小】
手機訪問
|
|
【音響網資訊】11月26日、27日,哈爾濱的觀眾在王菲的歌聲里度過了兩個充滿畫面感的音樂之夜,這猶如夢境的120分鐘,最大的賣點不是音響,不是舞美,不是互動,只是王菲。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樂壇的傳奇人物,王菲的意義已經遠超過她演唱過的歌曲、出演過的影視作品。3000元的內場票價和從未有過的兩場聯唱,也是王菲此行給哈爾濱的演出市場帶來的最有力沖擊與影響。
無與倫比的號召力
自北京首場演唱會開始,王菲開始了包括中港臺以及新馬泰等地區的巡唱,變化的是曲目、舞美、妝容和服裝,不變的是王菲對音樂的準確把握和完美詮釋,以及只言片語的“謝謝”。
當哈爾濱正式成為巡唱站點之一后,歌迷為這個即將到來的約會而雀躍,并同時對票價開始觀望。隨著長沙、成都演唱會票價的出爐,人們的心開始懸起。最終,內場票價達到哈埠演出市場前所未有的3000元。除此之外,王菲還打破了明星在哈爾濱舉行演唱會的另一個紀錄:連續演唱兩場。
王菲的演唱會沒有火辣的熱舞,也沒有舉向觀眾的話筒,有的只是一流的燈光音響、舞美設計、服裝化妝和歌曲編排。王菲只是自顧自的演唱,24首曲目仿若一幕幕流動的電影,讓現場的所有聽眾一起梳理在王菲的歌聲中度過的年華。除了《紅豆》、《我愿意》、《天空》和《人間》等經典曲目外,王菲還在哈爾濱站翻唱了愛爾蘭女歌手SinéadO"Connor的《aperfectindian》和李健的《傳奇》。值得一提的是,王菲還演唱了自己創作的多首曲目,其中包括歌劇唱腔的《臉》、搖滾大氣的《將愛》和禪意十足的《彼岸花》等……這些作品無不具有菲氏獨有的磅礴氣場。兩場演唱會的唯一區別是曲目,首場演唱了《墮落》,次場則演唱了《當時的月亮》。從某種意義上講,王菲的演唱會也許更接近純音樂。
盡管票價不菲,但兩場演唱會的上座率均達到九成以上,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只有王菲,才敢、才能這樣。放眼華語樂壇,“天后”名頭不少,但女神只有一個,她就是王菲。
業余粉絲 高級觀眾
盡管在票房上讓人們見識到了王菲的“神般號召力”,但仍有不和諧音符出現:演唱會中,部分觀眾“淡定到底”,不鼓掌、不叫好;部分觀眾吃東西、打電話、大聲喧嘩、出出進進;演唱會后,提前退場、遍地垃圾……可以說,哈爾濱人可能是高級的觀眾,但作為粉絲,卻并不專業。
據業內人士分析,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門票是“要來的”而不是“買來的”。在這部分人看來,一方面,拿著要來的票看演出才是倍有面子的事情;另一方面,演出票也成為了披著文化外衣,更顯親切自然的送禮上品。而僅這“要票”一項,就足以摧毀哈爾濱的整個演出市場。首先,要票不僅可以讓一場演出無利可圖,同時還使一些準備在哈爾濱辦演出的演出公司望而卻步,不得不放棄演出計劃。其次,要來的票雖然珍貴,但得到票的人卻未必珍惜。于是我們看到平價票座位滿滿,高價票座位卻空空蕩蕩。有人則覺得浪費可惜,將價格不菲的門票以低價賣給倒票的“黃牛”,形成對門票正常發售的巨大沖擊。
此外,在眾多大型演出中,哈爾濱觀眾的冷基本可以被概括為“不投入”。在萬人體育場舉行的張惠妹演唱會,她特別對《太陽島上》進行重新編曲和演唱,熟悉的旋律并沒有打動場上的觀眾,大家集體閉嘴靜坐,這也就難怪阿妹會忍不住在《康熙來了》說哈爾濱的歌迷有點“過于冷靜”了。冷漠的觀眾可能會讓演員有不被尊重的感覺,更可能導致演出效果大打折扣。而演出后的狼藉場面,更讓哈爾濱的城市形象大打折扣。
經過近年來的培育和發展,我國部分大城市的演出市場已經相對成熟,觀眾觀看演出更趨理性。一座文化名城,高品質的演出也需要高素質的觀眾,只有這樣,才能促成成熟的演出市場,并實現多層次、多樣化、精細化的運作方式。
如何迎接下一個巨星?
和北京及其他城市的演唱會一樣,王菲2011巡唱哈爾濱站在舞美上為冰城的觀眾帶來了諸多驚喜:“冬”時段的漫天飄雪與施華洛世奇話筒架,“春”時段的蝴蝶花幕和逐漸綻放的巨大玫瑰,“秋”時段的繁星天空與鳳凰飛椅,“重生”時段的3D影片和折疊鏡舞臺……但之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艷驚四座的“LED旋轉拼圖”由于場地原因沒能成行。
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并不算遙遠的2004年,那一年,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迎來了首個天王劉德華。隨著進入我市的大型演出的增多,大型演出場館的作用日益凸顯。7年過后,可以舉辦大型演唱會和文藝演出的場館仍是會展體育中心和體育館、環球劇場、北方劇場等“老場館”,可供演出團體選擇的場館并不多。而我市目前最好的演出場館,它們的舞臺面積、場館功能、配套設施、燈光舞美、觀眾容量,與現代化的大劇場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哈爾濱的演出市場專業性不夠強,主要的原因就是適合大型演出的硬件設施跟不上。
正由于沒有現代化的大型演出場館,蜚聲世界的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全新打造的大型藏族原生態歌舞樂《藏謎》等一批高水準演出與哈爾濱失之交臂。2010年哈夏期間,大型芭蕾舞《奧涅金》在環球劇場演出時,礙于舞臺面積過窄導致很多舞蹈動作都沒能施展;北方劇場容積所限,導致大型歌舞劇《在那遙遠的地方》最為精彩的集聲光電技術于一體的多影像技術沒能呈現。硬件的原因,讓很多高水平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
正在建設中的哈爾濱大劇院將有望改變這一局面。這座包括1600座的大劇院和400座的小劇場的哈爾濱地標性建筑將于2013年7月底建成并交付使用,市民屆時將不僅能欣賞到正宗、純正的歌劇演出,也能在不同功能廳體驗交響樂、芭蕾、話劇等帶來的完美感受。可以說,只有一流的場館才能引進一流的演出,全面提升硬件設施,增加建設專業場館,才能使哈爾濱“文化名城”的稱呼名副其實。
更多相關:
音響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哈爾濱日報,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音響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